教育一 109901021 鍾宛婷
這整本書是在教導全世界女人如何變美麗,作者是營養師也是日本小姐的營養顧問,擔任日本小姐森理世、知花鞍羅的營養指導師,讓森理世和知花鞍羅分別登上環球小姐冠軍和亞軍寶座。如何變美麗的方法就是從吃的東西開始,只要有食物作後盾,任何人都能變得比現在漂亮。這本書談論如何正確飲食,幾乎百分之九十都在講吃東西的學問,哪些食物不能吃、哪些食物能吃、這些食物對身體有什麼幫助……如何靠它們來變美麗。
作者從蔬菜、五穀(碳水化合物)、蛋豆魚肉、水果、油、烹煮方式、點心……幾乎我們會吃的都有講到,並且詳細說明種類成分:油又分好油與不好的油,我們必須多補充好油,少吃沙拉油等不好的油,減重時好油也是不可或缺的。平常不吃的也講到不少,不少食物是我們平常不會去碰的,沒想到它是能變美麗的食物,例如:堅果類、莓果類、酪梨,這些東西我實在平常不會去吃!但看了這本書我卻開始積極尋找。雖然作者盡她所能的把這些有用資訊傳達給大家,但能不能做到就看個人自己了,所以知道這麼多資訊不代表你成功,因為你必須實踐它。作者也很詳細的敘述如何攝取、它們的成分、好處還有進食順序。一些錯誤的觀念她也有提到,幫我們釐清正確觀念,可以避免錯誤觀念一直流傳,因為那是錯誤的!其中有些主題是針對東方女性而寫,例如:我擔心吃得太少的東方女性,這章中講到絕對要三餐正常攝取,要攝取好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吃得太少才是導致變胖的惡夢。總之整本書講的很詳盡,也有專業的知識,不過我們看看就好,記得那些生活知識就行了。每個章節都有他一定的道理!因為某些是有科學研究根據的!其中有一章用聽的就很有道理,人們應該都認同:笑、享受、開心就能讓你變漂亮,笑容可以減少壓力荷爾蒙產生,笑可以提升免疫力,就算只是不帶感情的微笑也有同樣功效,人類的身體真得很不可思議!笑的時間一增加,週遭人也會得到好的影響!這些平易近人的知識也帶給我改變,是容易實踐的小撇步。我每天讀個兩三章,能記多少就盡量記,再慢慢做到書中所說的,雖然速度不快但確實改變我對食物的看法了。尤其現代生活五花八門的食物中,很難正確挑選好的飲食,因為我對吃很講究,我會慎選三餐,而且對減重有些基礎和興趣,所以說這本書真是我的美麗寶典。
我讀完這本書後了解了內容,也很同意整本書的觀點,多又有整理的美麗資訊,讓人來不及吸收卻被它迷住了。而且很適合隨手就可以拿來翻翻,從隨意翻開任何一章節看都看得懂。但是還是有一些矛盾的地方,書本說不要吃白色的東西-白砂糖、白米、白麵包,但書本最後附錄的菜單中有出現白飯,而且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不吃到白米飯,雖然我也想照附錄的菜單來進食,但是非常困難,很多都是沒有關聯的食物,並不能在一間餐廳或店裡解決的,大部分則是要自己煮的,很可惜,現在女性除了家庭主婦大概沒有人三餐都在家裡自已煮吧,所以想按照這菜單進行三餐對我來說真是遙不可及啊!這是這本書的一個小缺點,無法輕鬆的履行。但作者有提到,就算只嚐試一種方法也無妨,只要持續下去,一個月後就會發現自己的美麗光芒了。是個很溫馨的叮嚀,因為作者是用希望大家都可以變美、大家都可以容光煥發的心情去寫書,這真的很令人溫馨!
學習策略與方法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感動,如此創造》
教育一甲109901004林毓恩
這本書我看的很快,也很捨不得看完,它並不是一般的音樂工具性書籍或是創作者的個人手札,而是橫跨了各個領域(一方面也是因為音樂在生活中不只獨立存在),包括亞洲及日本的民族性、人生觀、教育、經濟文明等各種知識;而要談及這麼多方面的知識,必然會減少它的深入及專業,即使如此,它仍帶給我許多有幫助想法及引領我思考。
我紀錄下一些我很有感觸的文字:
1.歌德:「感覺不會騙人,騙人的乃是判斷。」
2.解決的方法不是靠腦袋理解,而是親身感受。
3.不是走在一條由衷認同的道路上,也就無法對自己所要背負的辛苦或失敗有所覺悟。
4.所謂創新的程度,不過只是稍稍脫離古老潮流的路徑而已。在如此巨大的潮流之中,人類的存在只如同一個小小的齒輪。但是,如此微小的存在卻能一點一滴地帶來改變,藉由若干改變的不斷堆疊,就能推動事物,讓潮流產生變化。我認為依照這種方式不斷改變的巨大潮流就是所謂的文化。
5.我有段時間經常待在英國錄音,那時的團員是專門完樂團的,而非錄音室裡的專屬樂手。他們都不會看譜,只憑聽覺記譜。這群人甚至不懂調名,卻能在聽到音樂的瞬間說出:「嗯,這首音樂最好配上這樣一段吉他」,接著就開始演奏。那是一次很棒的經驗,沒有寫出樂譜反而能夠鍛鍊出感覺層面的東西。寫譜並非作曲家的工作。樂譜的存在不過是創作音樂的過程而已,就算是沒有樂譜的做法也能夠創作音樂。
6.讀書期間,音樂大學的學生非常認真地學習音樂理論。但是,學的理論就算在多,如果只是依樣畫葫蘆,仍無法做出像樣的曲子。要將過去的事重新彙整,或是建立一套體系時,理論很有幫助,但對於創作,卻派不上任何用處。即使能靠著理論預測出之後的方向,也無法從中醞釀出任何結果。
7.傳達的訊息遠比較巧好壞重要。透過演奏音樂,究竟想傳達什麼訊息?演奏音樂時,必須表現出來的就是這一點。然而,光是在技術層面追求自身的卓越,將技術視為一切價值所在,就算演奏的再好,也稱不上是音樂。
8. 日本人喜歡「型」,藉由制定形式固定的「型」,希望從中探索出「道」。除了柔道、劍道、茶道、花道等等的「道」之外,就連雅樂或三弦琴之類的日本國樂或是歌舞伎、能劇、落語等傳統藝能,全都是根據「型」所發展出的技藝之道。
藉由「型」的學習,讓自己不斷精進,我認為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日本人。
如果希望快速入門,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型」開始著手。無論是茶道,或是幽玄空寂的世界,都無法憑藉頭腦思考理解,就算是讀了哪本書,上了某個人的課,還是無法學會。但是,在茶室有限的空間中,按部就班地重複做著「型」所規範的動作,自然而然就會學成。如果持續四五年的時間,就能感受到其中自有另一番天地。
三弦琴的練習也是如此。老師不會一一詳加解說,告訴學生該怎麼做,或是做些什麼,只要求學生在自己面前反覆彈奏。學生從頭到尾一直被老師斥責「不對」、「錯了」、「不是那樣」,花費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是半年的時間,都是在練習同一首曲子。終於在某一天,老師突然表示:「好,可以了!」不懂門道的人聽了也不知道有什麼地方不同,不過學生卻能了然於心。
這一類「道」的出現成立,不就處及了日本人的本質嗎?
逐漸深入探索「道」的時候,該如何設定前方的目標?這點相當重要,但是「道」的傳授方法原本就不是由學習者被動地解決傳授者所拋出的問題,而是學習者依照自己的意思,自動自發地設定目標,決定今後希望獲得什麼。透過對於「型」的體悟,在強化學習這方面的精神上,原本就具有一定的意義;而且隨著自己的成長,逐漸能夠掌握表演的訣竅,也就是類似所謂奧義之類的東西。最後,應該也可以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了。
9.我從不認為生為人得要凌駕於眾人之上,也不覺得勝負的結果或是排名有何意義。反倒認為這些東西都與人類的本質毫無相關。但是,就結果論而言,有實力成為佼佼者的人都具備無與倫比的強韌精神,這仍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擁有戰勝他人的實力者,對於降臨在自己身上的難題或是各種誘惑,應該也能一一加以克服。處於當下這個前途難料的時代,擁有強韌的精神不也是件有益的事嗎?
10.一般認為,今日的日本已經失去動力,處在停滯的狀態。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因為日本人特別糟糕,而是在於國家整體的問題,其社會過度成熟,看不見未來方向。
11.泡沫經濟造成社會不安,這並非只是日本或日本人的問題。十年後、十五年後,同樣的現象即有可能會在亞洲再度發生。總而言之,即使是有前車之鑑,人類還是會走上相同的道路。
12.愚蠢會傳染,水準也會因此降低。
自己所處的環境如果不完善,容易導致水準逐漸下滑。
據說在螞蟻的團體之中,也會有辛勤工作和完全不工作的螞蟻,但就算剔除懶惰者,只留下辛勤工作的螞蟻重新組成一個團體,還是會出現不工作的螞蟻。所謂的組織或是團體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淘汰不工作的傢伙,情形是否會變好?答案是不會。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解決之道,唯有讓實力不足的人提升自己的水準。
13.錯誤難以避免,關鍵在於如何處理犯下的錯誤。
而我認為這本書很棒、也是最難的一項特色,就是身為一名作曲家,他要如何運用文字,精確地敘述、形容自己在創作時的心境和方法,因為心境其實是很抽象的,創作音樂這件事也並非一路順暢,在作曲的同時,腦袋其實是混亂的,同時靠著經驗、直覺、靈感,又可能同時出現完全不同的想法因而無法下決定,或被先前所學得的理論框框受限之類的;而在這本書中,久石讓大師卻能有條理地形容得很生動,讓我能感受到他作曲時的折騰,也想起自己的經驗而已發共鳴。雖然還是很抽象,但這種情況也許就足以套用「解決的方法不是靠腦袋理解,而是親身感受」那句話吧!
而這一方面也給了我一些信心,原來即使大師,創作的過程也並非唾手可得;也許每個創作者都會經歷這段,只是看誰有毅力克服挫折,完成自己滿意的作品。當然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和音樂品味也不一樣,也許我作出了一首讓他人滿意或感動的作品,但自己卻覺得普通,甚至討厭,因為我一向容易被有創意、特別是令人震驚的事物吸引。久石讓大師在書中也提到,當他被形容為人中規中矩時,認為那是讚美;但要是他作了一首曲子,導演對他的曲子的評價是中規中矩,他卻感到恐慌、失落,因為那代表的可能是沒創意、沒爆點。
對於一位音樂領域的專家,若內容涵蓋太多專業知識像是提及某個古典時期作曲家、交響樂的形式、某種混音器材的名稱等等,對一般人也許讀來吃力,久石讓大師在書中提到不少這類名詞,但並不會過於艱澀難懂,主要還是以自己的「經驗」作為本書的核心,那些專業領域的事物多半是用來舉例子好讓讀者更易體會。
我只能說我很推薦這一本書,久石讓大師的文筆淺顯易懂,充滿正面樂觀的力量;不崇尚用詞華美,有時候簡潔有力的字句更能帶給人說服力。即使是敘述一般人都知曉的道理,可能也蘊含者我們先前沒察覺的觀念,或是其它知識。基於我個人的知識及經驗認為:若要批判這本大師的書,只會顯得鑽牛角尖罷了。
這本書我看的很快,也很捨不得看完,它並不是一般的音樂工具性書籍或是創作者的個人手札,而是橫跨了各個領域(一方面也是因為音樂在生活中不只獨立存在),包括亞洲及日本的民族性、人生觀、教育、經濟文明等各種知識;而要談及這麼多方面的知識,必然會減少它的深入及專業,即使如此,它仍帶給我許多有幫助想法及引領我思考。
我紀錄下一些我很有感觸的文字:
1.歌德:「感覺不會騙人,騙人的乃是判斷。」
2.解決的方法不是靠腦袋理解,而是親身感受。
3.不是走在一條由衷認同的道路上,也就無法對自己所要背負的辛苦或失敗有所覺悟。
4.所謂創新的程度,不過只是稍稍脫離古老潮流的路徑而已。在如此巨大的潮流之中,人類的存在只如同一個小小的齒輪。但是,如此微小的存在卻能一點一滴地帶來改變,藉由若干改變的不斷堆疊,就能推動事物,讓潮流產生變化。我認為依照這種方式不斷改變的巨大潮流就是所謂的文化。
5.我有段時間經常待在英國錄音,那時的團員是專門完樂團的,而非錄音室裡的專屬樂手。他們都不會看譜,只憑聽覺記譜。這群人甚至不懂調名,卻能在聽到音樂的瞬間說出:「嗯,這首音樂最好配上這樣一段吉他」,接著就開始演奏。那是一次很棒的經驗,沒有寫出樂譜反而能夠鍛鍊出感覺層面的東西。寫譜並非作曲家的工作。樂譜的存在不過是創作音樂的過程而已,就算是沒有樂譜的做法也能夠創作音樂。
6.讀書期間,音樂大學的學生非常認真地學習音樂理論。但是,學的理論就算在多,如果只是依樣畫葫蘆,仍無法做出像樣的曲子。要將過去的事重新彙整,或是建立一套體系時,理論很有幫助,但對於創作,卻派不上任何用處。即使能靠著理論預測出之後的方向,也無法從中醞釀出任何結果。
7.傳達的訊息遠比較巧好壞重要。透過演奏音樂,究竟想傳達什麼訊息?演奏音樂時,必須表現出來的就是這一點。然而,光是在技術層面追求自身的卓越,將技術視為一切價值所在,就算演奏的再好,也稱不上是音樂。
8. 日本人喜歡「型」,藉由制定形式固定的「型」,希望從中探索出「道」。除了柔道、劍道、茶道、花道等等的「道」之外,就連雅樂或三弦琴之類的日本國樂或是歌舞伎、能劇、落語等傳統藝能,全都是根據「型」所發展出的技藝之道。
藉由「型」的學習,讓自己不斷精進,我認為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日本人。
如果希望快速入門,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型」開始著手。無論是茶道,或是幽玄空寂的世界,都無法憑藉頭腦思考理解,就算是讀了哪本書,上了某個人的課,還是無法學會。但是,在茶室有限的空間中,按部就班地重複做著「型」所規範的動作,自然而然就會學成。如果持續四五年的時間,就能感受到其中自有另一番天地。
三弦琴的練習也是如此。老師不會一一詳加解說,告訴學生該怎麼做,或是做些什麼,只要求學生在自己面前反覆彈奏。學生從頭到尾一直被老師斥責「不對」、「錯了」、「不是那樣」,花費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是半年的時間,都是在練習同一首曲子。終於在某一天,老師突然表示:「好,可以了!」不懂門道的人聽了也不知道有什麼地方不同,不過學生卻能了然於心。
這一類「道」的出現成立,不就處及了日本人的本質嗎?
逐漸深入探索「道」的時候,該如何設定前方的目標?這點相當重要,但是「道」的傳授方法原本就不是由學習者被動地解決傳授者所拋出的問題,而是學習者依照自己的意思,自動自發地設定目標,決定今後希望獲得什麼。透過對於「型」的體悟,在強化學習這方面的精神上,原本就具有一定的意義;而且隨著自己的成長,逐漸能夠掌握表演的訣竅,也就是類似所謂奧義之類的東西。最後,應該也可以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了。
9.我從不認為生為人得要凌駕於眾人之上,也不覺得勝負的結果或是排名有何意義。反倒認為這些東西都與人類的本質毫無相關。但是,就結果論而言,有實力成為佼佼者的人都具備無與倫比的強韌精神,這仍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擁有戰勝他人的實力者,對於降臨在自己身上的難題或是各種誘惑,應該也能一一加以克服。處於當下這個前途難料的時代,擁有強韌的精神不也是件有益的事嗎?
10.一般認為,今日的日本已經失去動力,處在停滯的狀態。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因為日本人特別糟糕,而是在於國家整體的問題,其社會過度成熟,看不見未來方向。
11.泡沫經濟造成社會不安,這並非只是日本或日本人的問題。十年後、十五年後,同樣的現象即有可能會在亞洲再度發生。總而言之,即使是有前車之鑑,人類還是會走上相同的道路。
12.愚蠢會傳染,水準也會因此降低。
自己所處的環境如果不完善,容易導致水準逐漸下滑。
據說在螞蟻的團體之中,也會有辛勤工作和完全不工作的螞蟻,但就算剔除懶惰者,只留下辛勤工作的螞蟻重新組成一個團體,還是會出現不工作的螞蟻。所謂的組織或是團體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淘汰不工作的傢伙,情形是否會變好?答案是不會。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解決之道,唯有讓實力不足的人提升自己的水準。
13.錯誤難以避免,關鍵在於如何處理犯下的錯誤。
而我認為這本書很棒、也是最難的一項特色,就是身為一名作曲家,他要如何運用文字,精確地敘述、形容自己在創作時的心境和方法,因為心境其實是很抽象的,創作音樂這件事也並非一路順暢,在作曲的同時,腦袋其實是混亂的,同時靠著經驗、直覺、靈感,又可能同時出現完全不同的想法因而無法下決定,或被先前所學得的理論框框受限之類的;而在這本書中,久石讓大師卻能有條理地形容得很生動,讓我能感受到他作曲時的折騰,也想起自己的經驗而已發共鳴。雖然還是很抽象,但這種情況也許就足以套用「解決的方法不是靠腦袋理解,而是親身感受」那句話吧!
而這一方面也給了我一些信心,原來即使大師,創作的過程也並非唾手可得;也許每個創作者都會經歷這段,只是看誰有毅力克服挫折,完成自己滿意的作品。當然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和音樂品味也不一樣,也許我作出了一首讓他人滿意或感動的作品,但自己卻覺得普通,甚至討厭,因為我一向容易被有創意、特別是令人震驚的事物吸引。久石讓大師在書中也提到,當他被形容為人中規中矩時,認為那是讚美;但要是他作了一首曲子,導演對他的曲子的評價是中規中矩,他卻感到恐慌、失落,因為那代表的可能是沒創意、沒爆點。
對於一位音樂領域的專家,若內容涵蓋太多專業知識像是提及某個古典時期作曲家、交響樂的形式、某種混音器材的名稱等等,對一般人也許讀來吃力,久石讓大師在書中提到不少這類名詞,但並不會過於艱澀難懂,主要還是以自己的「經驗」作為本書的核心,那些專業領域的事物多半是用來舉例子好讓讀者更易體會。
我只能說我很推薦這一本書,久石讓大師的文筆淺顯易懂,充滿正面樂觀的力量;不崇尚用詞華美,有時候簡潔有力的字句更能帶給人說服力。即使是敘述一般人都知曉的道理,可能也蘊含者我們先前沒察覺的觀念,或是其它知識。基於我個人的知識及經驗認為:若要批判這本大師的書,只會顯得鑽牛角尖罷了。
巷子口經濟學
教育一甲 109901014 謝孟茹
如書名,這是一本有關經濟學的書。經濟學在一般人的心中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但這本書主打的是「生活中的經濟學」,「巷子口」意味著一般老百姓。作者想把經濟學生活化,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我也認為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但我想針對以下三點提出我的疑惑及批判。
一、經濟學真的能生活化嗎?:
如同我上面所述的,經濟學在一人的心中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也就是說,這門科目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是不大被應用的。作者或許是希望這門被學者學院化的科目被大眾接受,所以寫了這本書。但我疑惑,這本書真的生活化嗎?
本書雖然大量應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舉例來說,本書有一篇討論業者漲價的問題,而他用我們每天早上都會去的豆漿店來說明。例子是非常的生活化,但在文中他卻用了「CPI」和「財貨」等專有名詞。我高中公民課有上過基礎的經濟學,所以我知道上面兩個名詞所代表的意義。但如果我對一位完全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提出這兩個詞,他們能理解嗎?我會如此執著於這兩個詞是因為:想理解這篇文章,這兩個詞是必須的。
本書的訴求是「讓市井小民也能從經濟學的角度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但如果一人無法理解書中的內容,他能將這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嗎?我認為本書的內容對完全沒有經濟學基礎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經濟學本質是屬於學院派的,作者的意圖固然良好,但其書的內容卻令他自打嘴巴。
二、理論並非是一切:
本文大量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經濟學的理論,但我認為理論並非主宰事物一切。
舉個本書的例子。有一篇名為「排隊的現象觀察」的文章,旨在說明在大賣場排隊結帳時,每個人所花費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他的理由是:在大賣場這種公開的場合,資訊是透明化的。當你發現了人比較少的櫃檯的同時,別人也會發現。而你總會懊惱於別人的捷足先登,只好選擇臨近的櫃台結帳。因此,沒人吃虧,也沒人佔便宜,因為大家花的時間都是一樣多的。我對此說法存疑。
在大賣場時,在比較少人排隊的櫃台結帳是一定比較快,這是完全沒有錯誤的。在經濟學的理論上,大家花的時間應是一樣的。但在現實中,我去尋找較少人的櫃檯排隊,確實會比較快。這說明了什麼?
理論並不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因為在真實社會中,我們有許多外在變因。這些變因影響了理論,使理論產生誤差。或許理論是正確的,但僅限於完美的情況下,但世界並非完美。本書利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說明日常生活的事件,過於理想而遠離了實際生活。
三、 愛情不能用價值衡量:
在本書,作者用了一整個章節來說明愛情和經濟學的關係。男人贈送鮮花和戒指來取悅女人,女人便愛男人多一些。這便是一種經濟的交易。另外,書中有一句話說:「關於愛情與經濟學,我認為享受愛情的雙方,正在進行一項『互相依存效用函數』。」互相依存效用函數?這是什麼?
「互相依存效用函數」的定義是:一方的效用函數可能是另一方目標函數中的重要變數。這句話也太饒舌!上段中的引言,簡單來說,老公的快樂來自老婆;老婆的快樂來自老公。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用如此冷僻的詞來解釋,未免畫蛇添足。
我認為愛情一但用價值衡量,便俗了。或許在選擇對象的時候會計較於對方的經濟能力,但在最重要的,是你到底愛不愛對方。假使有一個在任何方面都完美對象,但你不愛他,一切都免談了不是嗎?愛是盲目的、是盲從的。頭腦並非是愛情世界的主宰,心才是。用價值來衡量愛情,未免也太過於實際了。
我認為此書是一本很棒的書,但並非適用於任何人。對於一位學經濟的學生,這本書無疑會對他有極大的幫助,至少不會覺得無聊。但對於一般人而言,未免過於艱深。想要所有人都能理解,實則為天方夜譚。
如書名,這是一本有關經濟學的書。經濟學在一般人的心中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但這本書主打的是「生活中的經濟學」,「巷子口」意味著一般老百姓。作者想把經濟學生活化,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我也認為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但我想針對以下三點提出我的疑惑及批判。
一、經濟學真的能生活化嗎?:
如同我上面所述的,經濟學在一人的心中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也就是說,這門科目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是不大被應用的。作者或許是希望這門被學者學院化的科目被大眾接受,所以寫了這本書。但我疑惑,這本書真的生活化嗎?
本書雖然大量應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舉例來說,本書有一篇討論業者漲價的問題,而他用我們每天早上都會去的豆漿店來說明。例子是非常的生活化,但在文中他卻用了「CPI」和「財貨」等專有名詞。我高中公民課有上過基礎的經濟學,所以我知道上面兩個名詞所代表的意義。但如果我對一位完全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提出這兩個詞,他們能理解嗎?我會如此執著於這兩個詞是因為:想理解這篇文章,這兩個詞是必須的。
本書的訴求是「讓市井小民也能從經濟學的角度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但如果一人無法理解書中的內容,他能將這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嗎?我認為本書的內容對完全沒有經濟學基礎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經濟學本質是屬於學院派的,作者的意圖固然良好,但其書的內容卻令他自打嘴巴。
二、理論並非是一切:
本文大量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經濟學的理論,但我認為理論並非主宰事物一切。
舉個本書的例子。有一篇名為「排隊的現象觀察」的文章,旨在說明在大賣場排隊結帳時,每個人所花費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他的理由是:在大賣場這種公開的場合,資訊是透明化的。當你發現了人比較少的櫃檯的同時,別人也會發現。而你總會懊惱於別人的捷足先登,只好選擇臨近的櫃台結帳。因此,沒人吃虧,也沒人佔便宜,因為大家花的時間都是一樣多的。我對此說法存疑。
在大賣場時,在比較少人排隊的櫃台結帳是一定比較快,這是完全沒有錯誤的。在經濟學的理論上,大家花的時間應是一樣的。但在現實中,我去尋找較少人的櫃檯排隊,確實會比較快。這說明了什麼?
理論並不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因為在真實社會中,我們有許多外在變因。這些變因影響了理論,使理論產生誤差。或許理論是正確的,但僅限於完美的情況下,但世界並非完美。本書利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說明日常生活的事件,過於理想而遠離了實際生活。
三、 愛情不能用價值衡量:
在本書,作者用了一整個章節來說明愛情和經濟學的關係。男人贈送鮮花和戒指來取悅女人,女人便愛男人多一些。這便是一種經濟的交易。另外,書中有一句話說:「關於愛情與經濟學,我認為享受愛情的雙方,正在進行一項『互相依存效用函數』。」互相依存效用函數?這是什麼?
「互相依存效用函數」的定義是:一方的效用函數可能是另一方目標函數中的重要變數。這句話也太饒舌!上段中的引言,簡單來說,老公的快樂來自老婆;老婆的快樂來自老公。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用如此冷僻的詞來解釋,未免畫蛇添足。
我認為愛情一但用價值衡量,便俗了。或許在選擇對象的時候會計較於對方的經濟能力,但在最重要的,是你到底愛不愛對方。假使有一個在任何方面都完美對象,但你不愛他,一切都免談了不是嗎?愛是盲目的、是盲從的。頭腦並非是愛情世界的主宰,心才是。用價值來衡量愛情,未免也太過於實際了。
我認為此書是一本很棒的書,但並非適用於任何人。對於一位學經濟的學生,這本書無疑會對他有極大的幫助,至少不會覺得無聊。但對於一般人而言,未免過於艱深。想要所有人都能理解,實則為天方夜譚。
劉墉生活 cafe - 8分鐘教你應對進退
教育一甲 109901007 吳宜臻
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讓我有很大的好奇心。「應對進退」,是我們所需具備的能力,許多人就是沒有這種能力,以至於在和別人相處時就無法很快速的融入或是在發生一些小狀況時就無法馬上很靈機的應變。對於劉墉,他所出版的書都是能讓人改變或是發人深省的,就像學會了應對進退後就能讓你成為更圓融的人。而我,在以前說話時總是不經大腦思考就說出來,常常就會讓場面變得尷尬,讓其他人不知道該如何接話;或是在任何狀況發生時,我就會開始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只能等著其他人的幫忙。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真的收穫良多,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動作裡卻可能隱藏著是否成功的關鍵,或是一句話中,句子的順序以及說話的語氣都會影響著之後對方的回應和事情的發展,就像書中有提及到在講電話時,光「喂」就可以知道對方此刻的心情。講對了話,可以讓事情進行的更順利,甚至還可以避免掉不必要的麻煩,但如果說錯了話,就有可能會有麻煩也許還會惹禍上身。關於送禮也有很大的學問,要在什麼時候送,要送什麼,都是必須要學習的地方。送太多會讓別人起疑心覺得有問題,都不送也會讓人覺得沒誠意,在送的多寡也必須拿捏。這些都在書中都有提及到,對我來說都是可以增加更多應變的能力。
不過,這本書卻充滿著矛盾的地方,像是他要讀者實話實說,不過後來又要讀者實話虛說。若應變能力沒有相當強的話,根本無法知道該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假如讀者沒有把書中內容搞懂,將A對話套用在B場景中,那麼就會出現很尷尬的畫面。或是在送禮方面,他說禮多人不怪,但是又說禮多被人怪。在一開始看書時,一定會被這兩個標題搞糊塗,萬一其中有讀者和上述情況一樣搞錯時機點,就一點成果也沒有,只會出現反效果而已。另外,我認為作者將人心想的過於險惡,每次的對話都一定要採取先發制人的攻勢,這樣才不會因此吃虧。雖然這樣做可以先保護自己,但是也直接失去一次更親近對方的機會。假如所有的人都採取這種方式和其他人相處,只會以自己的利益作為考量,能盡量不要多做事情為主,那麼我們所處的社會將會變得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再來,我覺得這本書會讓人開始偽裝自己,像是在一個對談中,先觀察其他人的對話不要有任何動作,等到正確的時機在插進他們的話題。也許是因為對於這個話題不太熟悉所以選擇暫時不插入,怕自己見識短淺一下子就被其他人發現,但是如果每次都是用這種模式交談,只把自己唯一或唯二的長處顯露出來,等到時間一久其他人就會知道你的長處就只有這些,你的短處也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暴露出來。這樣的話,只會讓那些一開始佩服你的人直接了解,甚至之後就會不再和你交談或是互動。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確吸收到很多的新知,讓我更加清楚應變的技巧,但是如果沒有將這本書看仔細或是誤解他的意思,反而會產生更壞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來解讀這本書,才能真正的了解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讓我有很大的好奇心。「應對進退」,是我們所需具備的能力,許多人就是沒有這種能力,以至於在和別人相處時就無法很快速的融入或是在發生一些小狀況時就無法馬上很靈機的應變。對於劉墉,他所出版的書都是能讓人改變或是發人深省的,就像學會了應對進退後就能讓你成為更圓融的人。而我,在以前說話時總是不經大腦思考就說出來,常常就會讓場面變得尷尬,讓其他人不知道該如何接話;或是在任何狀況發生時,我就會開始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只能等著其他人的幫忙。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真的收穫良多,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動作裡卻可能隱藏著是否成功的關鍵,或是一句話中,句子的順序以及說話的語氣都會影響著之後對方的回應和事情的發展,就像書中有提及到在講電話時,光「喂」就可以知道對方此刻的心情。講對了話,可以讓事情進行的更順利,甚至還可以避免掉不必要的麻煩,但如果說錯了話,就有可能會有麻煩也許還會惹禍上身。關於送禮也有很大的學問,要在什麼時候送,要送什麼,都是必須要學習的地方。送太多會讓別人起疑心覺得有問題,都不送也會讓人覺得沒誠意,在送的多寡也必須拿捏。這些都在書中都有提及到,對我來說都是可以增加更多應變的能力。
不過,這本書卻充滿著矛盾的地方,像是他要讀者實話實說,不過後來又要讀者實話虛說。若應變能力沒有相當強的話,根本無法知道該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假如讀者沒有把書中內容搞懂,將A對話套用在B場景中,那麼就會出現很尷尬的畫面。或是在送禮方面,他說禮多人不怪,但是又說禮多被人怪。在一開始看書時,一定會被這兩個標題搞糊塗,萬一其中有讀者和上述情況一樣搞錯時機點,就一點成果也沒有,只會出現反效果而已。另外,我認為作者將人心想的過於險惡,每次的對話都一定要採取先發制人的攻勢,這樣才不會因此吃虧。雖然這樣做可以先保護自己,但是也直接失去一次更親近對方的機會。假如所有的人都採取這種方式和其他人相處,只會以自己的利益作為考量,能盡量不要多做事情為主,那麼我們所處的社會將會變得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再來,我覺得這本書會讓人開始偽裝自己,像是在一個對談中,先觀察其他人的對話不要有任何動作,等到正確的時機在插進他們的話題。也許是因為對於這個話題不太熟悉所以選擇暫時不插入,怕自己見識短淺一下子就被其他人發現,但是如果每次都是用這種模式交談,只把自己唯一或唯二的長處顯露出來,等到時間一久其他人就會知道你的長處就只有這些,你的短處也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暴露出來。這樣的話,只會讓那些一開始佩服你的人直接了解,甚至之後就會不再和你交談或是互動。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確吸收到很多的新知,讓我更加清楚應變的技巧,但是如果沒有將這本書看仔細或是誤解他的意思,反而會產生更壞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來解讀這本書,才能真正的了解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商業週刊裡>全球小菁英拚中文
藝一乙 109915027 陳鈺茗
商業週刊裡,全球小菁英拚中文一文中提到,現在中文在世界中的地位有增加的趨勢。在美國,布希總統推動國家安全語言計畫,把中文列入其中,並舉辦AP中文檢定考試,同時,中國也成立漢辦,在全球各地設立近兩百所的孔子學院,更持續培養中文教師,以填補美國等國家的職缺,可說是美國要五毛,大陸給一塊!另外,藉由惠特曼、羅傑斯特地為子女塑造中文環境,甚至舉家遷往新加坡等例子,可以知道許多具前瞻性的人是如此重視中文未來在世界的影響力。
接著,法國也開始重視中文,認為學中文可以成為貧窮子弟翻身的利器,當世界語言漸漸趨向中文時,提早開始學習中文的學生找工作便不成問題。此外,文中也提到,台灣人在學習英文上的迷思,先母語、再雙語才能學得紮實,在世界中文教師職缺擴大同時,台灣人是否能取得優勢,學習外語的能力便成為關鍵。
巴黎的街道上豎立著聳動廣告:!「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內的機會和財富。」看到這樣的標語,我或許該感到高興,雖然廣告必為誇飾,但根據文中提到的許多例子,會中文的優勢不可小看,所謂風水輪流轉,世界強權的角色不斷更替,未來,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機會不無可能,水漲船高,中文或許會取代英文,成為世界通用語言。
另一方面,文中卻也提到了中文熱潮的反思,強調目前的中文熱僅是以重市場、輕文化的心態所構成。即使美國推動十七年一貫教育,從小就接受「沉浸式教學」的方法學習中文,也只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崛起,美國人不得不以中文溝通、談判等等,進而促成了現在的中文熱。的確,美國人積極推動中文教育等看似前瞻行動,實際上只是將中文作為工具,以利未來之商業使用,而非出自於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尊重。要讓美國或全世界真正重視中國文化的內涵,並讓中文躋身國際語言,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要走。
然而,無論中文在全球的地位高低,台灣學生都各有優勢及劣勢。根據統計,學習中文花費的時間是法文等其他語言的1.5倍,被列為高難度語言。身為母語就是中文的我們,不用費時學習中文,算是一大優勢。但另一方面,國際上認可的中文實為簡體字,同樣的,國外的教師需求也以簡體字為主,面對大陸十三億人口,習慣繁體字的我們處於弱勢,不過,在古文素養、創意教法等方面,我們或許仍能略勝一籌!這是台灣人的機會。
其次,目前的國際語言仍為英文,台灣即使有中文背景的優勢,能搭上這股中文熱潮,但教中文的前提是先會英文等其他語言,而台灣瘋狂的英語環境又要孩子如何學英文?台灣的父母總有幾個迷思,例如:學外語越早越好嗎?其實不然。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在六歲以前,許多家長急著將小孩送進雙語幼稚園,在母語學好前就開始接觸外語,而在台灣填鴨式的教育下,孩子開始對外語產生排斥,最後兩頭空,不僅英文沒學好,連中文也講不好。我自己便是一個例子,從小進入雙語幼稚園,到國小也持續去英語補習班,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英文對我造成了許多壓力與恐懼,從此對英語產生反感。學語言要先暖身,若操之過急,反而會造成骨折!
商業週刊裡,全球小菁英拚中文一文中提到,現在中文在世界中的地位有增加的趨勢。在美國,布希總統推動國家安全語言計畫,把中文列入其中,並舉辦AP中文檢定考試,同時,中國也成立漢辦,在全球各地設立近兩百所的孔子學院,更持續培養中文教師,以填補美國等國家的職缺,可說是美國要五毛,大陸給一塊!另外,藉由惠特曼、羅傑斯特地為子女塑造中文環境,甚至舉家遷往新加坡等例子,可以知道許多具前瞻性的人是如此重視中文未來在世界的影響力。
接著,法國也開始重視中文,認為學中文可以成為貧窮子弟翻身的利器,當世界語言漸漸趨向中文時,提早開始學習中文的學生找工作便不成問題。此外,文中也提到,台灣人在學習英文上的迷思,先母語、再雙語才能學得紮實,在世界中文教師職缺擴大同時,台灣人是否能取得優勢,學習外語的能力便成為關鍵。
巴黎的街道上豎立著聳動廣告:!「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內的機會和財富。」看到這樣的標語,我或許該感到高興,雖然廣告必為誇飾,但根據文中提到的許多例子,會中文的優勢不可小看,所謂風水輪流轉,世界強權的角色不斷更替,未來,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機會不無可能,水漲船高,中文或許會取代英文,成為世界通用語言。
另一方面,文中卻也提到了中文熱潮的反思,強調目前的中文熱僅是以重市場、輕文化的心態所構成。即使美國推動十七年一貫教育,從小就接受「沉浸式教學」的方法學習中文,也只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崛起,美國人不得不以中文溝通、談判等等,進而促成了現在的中文熱。的確,美國人積極推動中文教育等看似前瞻行動,實際上只是將中文作為工具,以利未來之商業使用,而非出自於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尊重。要讓美國或全世界真正重視中國文化的內涵,並讓中文躋身國際語言,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要走。
然而,無論中文在全球的地位高低,台灣學生都各有優勢及劣勢。根據統計,學習中文花費的時間是法文等其他語言的1.5倍,被列為高難度語言。身為母語就是中文的我們,不用費時學習中文,算是一大優勢。但另一方面,國際上認可的中文實為簡體字,同樣的,國外的教師需求也以簡體字為主,面對大陸十三億人口,習慣繁體字的我們處於弱勢,不過,在古文素養、創意教法等方面,我們或許仍能略勝一籌!這是台灣人的機會。
其次,目前的國際語言仍為英文,台灣即使有中文背景的優勢,能搭上這股中文熱潮,但教中文的前提是先會英文等其他語言,而台灣瘋狂的英語環境又要孩子如何學英文?台灣的父母總有幾個迷思,例如:學外語越早越好嗎?其實不然。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在六歲以前,許多家長急著將小孩送進雙語幼稚園,在母語學好前就開始接觸外語,而在台灣填鴨式的教育下,孩子開始對外語產生排斥,最後兩頭空,不僅英文沒學好,連中文也講不好。我自己便是一個例子,從小進入雙語幼稚園,到國小也持續去英語補習班,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英文對我造成了許多壓力與恐懼,從此對英語產生反感。學語言要先暖身,若操之過急,反而會造成骨折!
探討業配新聞議題
兒英一甲 109914002 周聖淮
置入性行銷的廣告手法是刻意地將行銷物置入媒體,再透過其曝光機會來促成行銷物的廣告效果。從另一種簡單的角度來講,就是在非廣告時間登廣告。台灣媒體界置入性行銷行之有年,拿我親身觀察的事物來說,偶像劇通常有這種行銷手段,主角們不是喝特定品牌的飲料,就是用特定款式的手機,還會「不經意」地帶入攝影鏡頭中;若場景設定在某特定景點,角色台詞還會加入其名稱。就因置入式行銷的主要目的是使閱聽觀眾不知不覺的將產品與劇中角色、情節作特別的聯想,進而增加其購滿的意願。然而,置入式行銷可怕的地方不只在這,任何大眾傳播媒體皆可為行銷物的宿主,舉凡電影、戲劇、電視新聞、報業、廣播節目、電視節目等都可能含有行銷的成分。這裡所謂的業配新聞,指的就是置入性行銷跨足新聞業的手段,幕後的業者廠商甚至是政府透過管道和新聞媒體人交涉而強制將標的物輸入近新聞的手法。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詭弔的事,因為新聞業有自己專門刊登廣告的地方,為何要讓廣告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呢?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廣告人將置入性行銷視為最高妙的行銷策略,但是也遺憾目前實際運作上的粗操手法與濫用,讓輕易地讓觀眾識破,產生反感而造成反效果。這種觀念讓我吃驚,若純粹是要以商業獲利最大的角度來看的話,這概念所說沒錯,或可稱的上是廣告人所追求的藝術境界。但是不可置否的,這種手法對我們廣大的閱聽人來說就好像是被欺騙一樣,有種受傷的感覺,因為我們是信任新聞媒體的,相信它們所提供的即時訊息與報導是可以滿足自己求取新知的欲望的;卻沒想到,我們所接觸到的新聞是有經過篩選、刻意報導、或有幕後黑手的有心操作。這對閱聽人來講是何等的不公平與不受尊重,另一角度也是對媒體人的形象損害。
最近新聞上報料政府的政策與活動介入新聞媒體業,成為業配新聞的一支,為此我感到惋惜。原因不由他,媒體刊稱是國家的第四權,是具有監督政府行政的功能存在。如今,這第四權被一隻隱形的手伸入、操弄或控制,如此,其監督的性質與功用還算存在嗎?再者,媒體是否有把持住分內的規定與道德?是否記者們為了金錢誘惑或是業績壓力而迷失自我,忘卻尊嚴?我們知道當媒體報導的正當性備受質疑,爭議性也隨之提高,閱聽人對其抱持的期望也隨之降低,消費意願減少,而導致媒體業的業績下降,收入縮減,轉而求取更多的業配新聞以獲得額外的利潤,一路惡性循環,終究導致大眾傳播生態的變質與破壞。
進一步來說,媒體的自主性是其發展第四權的基礎之一,不受賂、不被收買、不被脅迫才能指媒體的地位保持獨立,發揮專業,而更能用精準的觀點去呈現社會現實,為弱勢發聲;用更客觀的角度去批判政策,引領閱聽人關懷社會,用心思考才是媒體存在的義務與道義責任。而我想,身為閱聽大眾一份子的我們,也有督導媒體運作的社會責任;以消費者的角度來說,購買是對業者支持與信任的選票;因此,在我們做出消費行為的時候是否也能觀察一下此一傳播單位有置入性行銷與否。別忘了,我們的選擇可會引領媒體產業發展的方向,改變的力量確實存在於我們的手中。
置入性行銷的廣告手法是刻意地將行銷物置入媒體,再透過其曝光機會來促成行銷物的廣告效果。從另一種簡單的角度來講,就是在非廣告時間登廣告。台灣媒體界置入性行銷行之有年,拿我親身觀察的事物來說,偶像劇通常有這種行銷手段,主角們不是喝特定品牌的飲料,就是用特定款式的手機,還會「不經意」地帶入攝影鏡頭中;若場景設定在某特定景點,角色台詞還會加入其名稱。就因置入式行銷的主要目的是使閱聽觀眾不知不覺的將產品與劇中角色、情節作特別的聯想,進而增加其購滿的意願。然而,置入式行銷可怕的地方不只在這,任何大眾傳播媒體皆可為行銷物的宿主,舉凡電影、戲劇、電視新聞、報業、廣播節目、電視節目等都可能含有行銷的成分。這裡所謂的業配新聞,指的就是置入性行銷跨足新聞業的手段,幕後的業者廠商甚至是政府透過管道和新聞媒體人交涉而強制將標的物輸入近新聞的手法。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詭弔的事,因為新聞業有自己專門刊登廣告的地方,為何要讓廣告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呢?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廣告人將置入性行銷視為最高妙的行銷策略,但是也遺憾目前實際運作上的粗操手法與濫用,讓輕易地讓觀眾識破,產生反感而造成反效果。這種觀念讓我吃驚,若純粹是要以商業獲利最大的角度來看的話,這概念所說沒錯,或可稱的上是廣告人所追求的藝術境界。但是不可置否的,這種手法對我們廣大的閱聽人來說就好像是被欺騙一樣,有種受傷的感覺,因為我們是信任新聞媒體的,相信它們所提供的即時訊息與報導是可以滿足自己求取新知的欲望的;卻沒想到,我們所接觸到的新聞是有經過篩選、刻意報導、或有幕後黑手的有心操作。這對閱聽人來講是何等的不公平與不受尊重,另一角度也是對媒體人的形象損害。
最近新聞上報料政府的政策與活動介入新聞媒體業,成為業配新聞的一支,為此我感到惋惜。原因不由他,媒體刊稱是國家的第四權,是具有監督政府行政的功能存在。如今,這第四權被一隻隱形的手伸入、操弄或控制,如此,其監督的性質與功用還算存在嗎?再者,媒體是否有把持住分內的規定與道德?是否記者們為了金錢誘惑或是業績壓力而迷失自我,忘卻尊嚴?我們知道當媒體報導的正當性備受質疑,爭議性也隨之提高,閱聽人對其抱持的期望也隨之降低,消費意願減少,而導致媒體業的業績下降,收入縮減,轉而求取更多的業配新聞以獲得額外的利潤,一路惡性循環,終究導致大眾傳播生態的變質與破壞。
進一步來說,媒體的自主性是其發展第四權的基礎之一,不受賂、不被收買、不被脅迫才能指媒體的地位保持獨立,發揮專業,而更能用精準的觀點去呈現社會現實,為弱勢發聲;用更客觀的角度去批判政策,引領閱聽人關懷社會,用心思考才是媒體存在的義務與道義責任。而我想,身為閱聽大眾一份子的我們,也有督導媒體運作的社會責任;以消費者的角度來說,購買是對業者支持與信任的選票;因此,在我們做出消費行為的時候是否也能觀察一下此一傳播單位有置入性行銷與否。別忘了,我們的選擇可會引領媒體產業發展的方向,改變的力量確實存在於我們的手中。
別再為小事抓狂5[讓愛情永遠保鮮]
文三甲 109718015 嚴婕
摘要:
作者將自身的婚姻經驗,用條列的方式整理成100種相處秘方,這100項重點下又穿插了作者及其身邊友人實際生活中的小故事,以佐証作者的觀點,這本書中沒有艱深的字句,也沒有對於愛情天馬行空的想像,有的只是活生生的例子,能讓讀者輕易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愛情並不是大家所認定的那麼困難,想要增進彼此的關係,除了自我反省外,還要以更多面向及正面的態度來思考,才能營造出美好的愛情氛圍。
論述:
主要就是在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很多自認為是很了不起的大事,其實不過是雞毛蒜皮不足以道的小事,如果不把問題放大,很多難題自然就會化解,看來如果要讓自己過得更開心一點,慎重其事想太多的人生態度也是需要再「改造」。
重要篇章列舉(綱要&細目):
1.友誼是愛情的潤滑劑:
對待伴侶就如同對待世上最要好的朋友一般,若彼此能充滿仁慈、感激與敬重,就可以心連心,共同分享美好的時光,一起度過困難的黑暗時期,既是朋友也是情人,就是最好的距離。
2.讓溫柔重然愛的火花:
積極正面的思想是快樂的主要關鍵,但更有力量的方式是溫柔平和的思考。這可以使情侶之間的關係不受小事干擾,而且充滿愛意。
3.以包容獲得愛的回應:
包容與接納並不是要迫使自己當個受氣包,相反的,它能讓心靈變的更開放,彼此都將會成為對方最好的傾聽者,讓兩性關係變的自在又美妙。
4.找回愛情的魔力:
「我珍惜你」,這是送給對方最具有生命力及愛意的一段訊息。當對方知道自己被珍惜著,便會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及存在價值。這也會激發雙方加倍珍惜彼此,並保持忠心及鍾情。
作者想解決的問題?
我們常把一些生活中的小爭執或是些雞毛蒜皮的問題,看成非常緊急的事件。一旦養成這個壞習慣,無疑會成為十足的和平破壞者,無時無刻都在緊張焦慮,不僅會使伴侶感到無趣厭煩,週遭朋友也會認為我們是顆神經質的定時炸彈。如此一來,不單是自己每天都在焦躁煩惱的情緒下度過,還會影響自己與伴侶抑或是朋友間的感情。
解答?
當我們將這些生活中的障礙或是彼此間的爭吵視為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時,幾乎所有事情都變得容易處理,生命不就是由種種的瑣事組合而成嗎?我們往往無意識的渴望對方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對象,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若能留給伴侶一些空間,讓對方做個凡人,不誇大這些生活瑣事,只要越過問題並往前邁進,其實大部分人都會喜歡這方面的改善。
個人見解:
我認為這本書中的100種公式,非常實用,其中不乏作者細膩獨到的見解,不過書中有些內容其實也是老生常談、眾人皆知的道理,關鍵還是在於讀者願不願意付諸行動,所以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是否能真正幫助到讀者與伴侶間的關係,效果也就見仁見智,作者將一般情侶普遍會面臨的問題歸納出100種,並一一開導解決,然而世界上有著幾億人口,每對情侶都存在幾千幾百種的問題,書中的方法也不見得適用於每對情侶,愛情是最高深的一門相處學問,如果說克服就能有方法克服,那麼就不會有相愛容易相處難這樣的說法了。
我想完美無缺的兩性關係在這世上是不存在的,相信作者本身與妻子也會偶有爭執,才會決定下筆出了這本書,以幫助全天下有緣相伴的情侶,雖然看完這本書不見得就會由怨偶變為佳偶,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常在壓力紛擾下亂了陣腳,因而不斷的苛求及埋怨伴侶,忘記原本應保有的珍惜與尊重。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懂得自我反省彼此分享,保持幽默感,善用巧思為愛情保鮮,敞開心胸為伴侶設想,才是讓愛情與婚姻天長地久的關鍵秘訣.
摘要:
作者將自身的婚姻經驗,用條列的方式整理成100種相處秘方,這100項重點下又穿插了作者及其身邊友人實際生活中的小故事,以佐証作者的觀點,這本書中沒有艱深的字句,也沒有對於愛情天馬行空的想像,有的只是活生生的例子,能讓讀者輕易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愛情並不是大家所認定的那麼困難,想要增進彼此的關係,除了自我反省外,還要以更多面向及正面的態度來思考,才能營造出美好的愛情氛圍。
論述:
主要就是在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很多自認為是很了不起的大事,其實不過是雞毛蒜皮不足以道的小事,如果不把問題放大,很多難題自然就會化解,看來如果要讓自己過得更開心一點,慎重其事想太多的人生態度也是需要再「改造」。
重要篇章列舉(綱要&細目):
1.友誼是愛情的潤滑劑:
對待伴侶就如同對待世上最要好的朋友一般,若彼此能充滿仁慈、感激與敬重,就可以心連心,共同分享美好的時光,一起度過困難的黑暗時期,既是朋友也是情人,就是最好的距離。
2.讓溫柔重然愛的火花:
積極正面的思想是快樂的主要關鍵,但更有力量的方式是溫柔平和的思考。這可以使情侶之間的關係不受小事干擾,而且充滿愛意。
3.以包容獲得愛的回應:
包容與接納並不是要迫使自己當個受氣包,相反的,它能讓心靈變的更開放,彼此都將會成為對方最好的傾聽者,讓兩性關係變的自在又美妙。
4.找回愛情的魔力:
「我珍惜你」,這是送給對方最具有生命力及愛意的一段訊息。當對方知道自己被珍惜著,便會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及存在價值。這也會激發雙方加倍珍惜彼此,並保持忠心及鍾情。
作者想解決的問題?
我們常把一些生活中的小爭執或是些雞毛蒜皮的問題,看成非常緊急的事件。一旦養成這個壞習慣,無疑會成為十足的和平破壞者,無時無刻都在緊張焦慮,不僅會使伴侶感到無趣厭煩,週遭朋友也會認為我們是顆神經質的定時炸彈。如此一來,不單是自己每天都在焦躁煩惱的情緒下度過,還會影響自己與伴侶抑或是朋友間的感情。
解答?
當我們將這些生活中的障礙或是彼此間的爭吵視為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時,幾乎所有事情都變得容易處理,生命不就是由種種的瑣事組合而成嗎?我們往往無意識的渴望對方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對象,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若能留給伴侶一些空間,讓對方做個凡人,不誇大這些生活瑣事,只要越過問題並往前邁進,其實大部分人都會喜歡這方面的改善。
個人見解:
我認為這本書中的100種公式,非常實用,其中不乏作者細膩獨到的見解,不過書中有些內容其實也是老生常談、眾人皆知的道理,關鍵還是在於讀者願不願意付諸行動,所以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是否能真正幫助到讀者與伴侶間的關係,效果也就見仁見智,作者將一般情侶普遍會面臨的問題歸納出100種,並一一開導解決,然而世界上有著幾億人口,每對情侶都存在幾千幾百種的問題,書中的方法也不見得適用於每對情侶,愛情是最高深的一門相處學問,如果說克服就能有方法克服,那麼就不會有相愛容易相處難這樣的說法了。
我想完美無缺的兩性關係在這世上是不存在的,相信作者本身與妻子也會偶有爭執,才會決定下筆出了這本書,以幫助全天下有緣相伴的情侶,雖然看完這本書不見得就會由怨偶變為佳偶,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常在壓力紛擾下亂了陣腳,因而不斷的苛求及埋怨伴侶,忘記原本應保有的珍惜與尊重。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懂得自我反省彼此分享,保持幽默感,善用巧思為愛情保鮮,敞開心胸為伴侶設想,才是讓愛情與婚姻天長地久的關鍵秘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