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感動,如此創造》

教育一甲109901004林毓恩

這本書我看的很快,也很捨不得看完,它並不是一般的音樂工具性書籍或是創作者的個人手札,而是橫跨了各個領域(一方面也是因為音樂在生活中不只獨立存在),包括亞洲及日本的民族性、人生觀、教育、經濟文明等各種知識;而要談及這麼多方面的知識,必然會減少它的深入及專業,即使如此,它仍帶給我許多有幫助想法及引領我思考。
  
  我紀錄下一些我很有感觸的文字:

1.歌德:「感覺不會騙人,騙人的乃是判斷。」

2.解決的方法不是靠腦袋理解,而是親身感受。

3.不是走在一條由衷認同的道路上,也就無法對自己所要背負的辛苦或失敗有所覺悟。

4.所謂創新的程度,不過只是稍稍脫離古老潮流的路徑而已。在如此巨大的潮流之中,人類的存在只如同一個小小的齒輪。但是,如此微小的存在卻能一點一滴地帶來改變,藉由若干改變的不斷堆疊,就能推動事物,讓潮流產生變化。我認為依照這種方式不斷改變的巨大潮流就是所謂的文化。

5.我有段時間經常待在英國錄音,那時的團員是專門完樂團的,而非錄音室裡的專屬樂手。他們都不會看譜,只憑聽覺記譜。這群人甚至不懂調名,卻能在聽到音樂的瞬間說出:「嗯,這首音樂最好配上這樣一段吉他」,接著就開始演奏。那是一次很棒的經驗,沒有寫出樂譜反而能夠鍛鍊出感覺層面的東西。寫譜並非作曲家的工作。樂譜的存在不過是創作音樂的過程而已,就算是沒有樂譜的做法也能夠創作音樂。

6.讀書期間,音樂大學的學生非常認真地學習音樂理論。但是,學的理論就算在多,如果只是依樣畫葫蘆,仍無法做出像樣的曲子。要將過去的事重新彙整,或是建立一套體系時,理論很有幫助,但對於創作,卻派不上任何用處。即使能靠著理論預測出之後的方向,也無法從中醞釀出任何結果。

7.傳達的訊息遠比較巧好壞重要。透過演奏音樂,究竟想傳達什麼訊息?演奏音樂時,必須表現出來的就是這一點。然而,光是在技術層面追求自身的卓越,將技術視為一切價值所在,就算演奏的再好,也稱不上是音樂。

8. 日本人喜歡「型」,藉由制定形式固定的「型」,希望從中探索出「道」。除了柔道、劍道、茶道、花道等等的「道」之外,就連雅樂或三弦琴之類的日本國樂或是歌舞伎、能劇、落語等傳統藝能,全都是根據「型」所發展出的技藝之道。
藉由「型」的學習,讓自己不斷精進,我認為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日本人。
如果希望快速入門,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型」開始著手。無論是茶道,或是幽玄空寂的世界,都無法憑藉頭腦思考理解,就算是讀了哪本書,上了某個人的課,還是無法學會。但是,在茶室有限的空間中,按部就班地重複做著「型」所規範的動作,自然而然就會學成。如果持續四五年的時間,就能感受到其中自有另一番天地。
三弦琴的練習也是如此。老師不會一一詳加解說,告訴學生該怎麼做,或是做些什麼,只要求學生在自己面前反覆彈奏。學生從頭到尾一直被老師斥責「不對」、「錯了」、「不是那樣」,花費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是半年的時間,都是在練習同一首曲子。終於在某一天,老師突然表示:「好,可以了!」不懂門道的人聽了也不知道有什麼地方不同,不過學生卻能了然於心。
這一類「道」的出現成立,不就處及了日本人的本質嗎?
逐漸深入探索「道」的時候,該如何設定前方的目標?這點相當重要,但是「道」的傳授方法原本就不是由學習者被動地解決傳授者所拋出的問題,而是學習者依照自己的意思,自動自發地設定目標,決定今後希望獲得什麼。透過對於「型」的體悟,在強化學習這方面的精神上,原本就具有一定的意義;而且隨著自己的成長,逐漸能夠掌握表演的訣竅,也就是類似所謂奧義之類的東西。最後,應該也可以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了。

9.我從不認為生為人得要凌駕於眾人之上,也不覺得勝負的結果或是排名有何意義。反倒認為這些東西都與人類的本質毫無相關。但是,就結果論而言,有實力成為佼佼者的人都具備無與倫比的強韌精神,這仍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擁有戰勝他人的實力者,對於降臨在自己身上的難題或是各種誘惑,應該也能一一加以克服。處於當下這個前途難料的時代,擁有強韌的精神不也是件有益的事嗎?

10.一般認為,今日的日本已經失去動力,處在停滯的狀態。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因為日本人特別糟糕,而是在於國家整體的問題,其社會過度成熟,看不見未來方向。

11.泡沫經濟造成社會不安,這並非只是日本或日本人的問題。十年後、十五年後,同樣的現象即有可能會在亞洲再度發生。總而言之,即使是有前車之鑑,人類還是會走上相同的道路。

12.愚蠢會傳染,水準也會因此降低。
自己所處的環境如果不完善,容易導致水準逐漸下滑。
據說在螞蟻的團體之中,也會有辛勤工作和完全不工作的螞蟻,但就算剔除懶惰者,只留下辛勤工作的螞蟻重新組成一個團體,還是會出現不工作的螞蟻。所謂的組織或是團體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淘汰不工作的傢伙,情形是否會變好?答案是不會。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解決之道,唯有讓實力不足的人提升自己的水準。

13.錯誤難以避免,關鍵在於如何處理犯下的錯誤。
  而我認為這本書很棒、也是最難的一項特色,就是身為一名作曲家,他要如何運用文字,精確地敘述、形容自己在創作時的心境和方法,因為心境其實是很抽象的,創作音樂這件事也並非一路順暢,在作曲的同時,腦袋其實是混亂的,同時靠著經驗、直覺、靈感,又可能同時出現完全不同的想法因而無法下決定,或被先前所學得的理論框框受限之類的;而在這本書中,久石讓大師卻能有條理地形容得很生動,讓我能感受到他作曲時的折騰,也想起自己的經驗而已發共鳴。雖然還是很抽象,但這種情況也許就足以套用「解決的方法不是靠腦袋理解,而是親身感受」那句話吧!


  而這一方面也給了我一些信心,原來即使大師,創作的過程也並非唾手可得;也許每個創作者都會經歷這段,只是看誰有毅力克服挫折,完成自己滿意的作品。當然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和音樂品味也不一樣,也許我作出了一首讓他人滿意或感動的作品,但自己卻覺得普通,甚至討厭,因為我一向容易被有創意、特別是令人震驚的事物吸引。久石讓大師在書中也提到,當他被形容為人中規中矩時,認為那是讚美;但要是他作了一首曲子,導演對他的曲子的評價是中規中矩,他卻感到恐慌、失落,因為那代表的可能是沒創意、沒爆點。

  對於一位音樂領域的專家,若內容涵蓋太多專業知識像是提及某個古典時期作曲家、交響樂的形式、某種混音器材的名稱等等,對一般人也許讀來吃力,久石讓大師在書中提到不少這類名詞,但並不會過於艱澀難懂,主要還是以自己的「經驗」作為本書的核心,那些專業領域的事物多半是用來舉例子好讓讀者更易體會。

  我只能說我很推薦這一本書,久石讓大師的文筆淺顯易懂,充滿正面樂觀的力量;不崇尚用詞華美,有時候簡潔有力的字句更能帶給人說服力。即使是敘述一般人都知曉的道理,可能也蘊含者我們先前沒察覺的觀念,或是其它知識。基於我個人的知識及經驗認為:若要批判這本大師的書,只會顯得鑽牛角尖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