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哈佛經驗 如何讀大學

教育一甲 陳俐安
閱讀的書是: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

大部分的內容我都是持同意論點,但是這種同意是因為我沒有辦法提出更好的方案,所以才覺得啞口無言,事實上,我認為這本書的指導性太強了,在宣導概念時卻很少舉到相反的例子,如果作者只是將一系列『沒有成效的案例』定義為反面的樣本,那實在不足以用來跟他自己提出的想法抗衡,整體看下來會覺得他是在滔滔不絕自己的理念,而沒有留餘地給其他可能伸展,這樣只會讓作品給人絕對的權威感,而且還附帶一種不可違逆的、讓人更想反駁的衝動。

或許就是這種單一的觀點讓我一直想盡辦法批判,但到頭來我覺得根本是在跟一個自戀狂聊天,我發現我很難找到一個點去切入,它能自圓其說到令我望塵莫及的地步,但這樣的絕對是有問題的,這本書一定在某個很關鍵的地方出了錯。

構成這本書的除了理念和思想外,就是極為大量的訪談記錄和統計資料(這也是為什麼我沒辦法質疑的理由…),雖然有關於客觀性的問題作者已經做過說明,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這點,而是--當事物對人造成影響時,一種是可以被察覺的,一種則否,怎麼可以只用一個部份(被查覺到的那部分)就下結論說我們應該怎麼做,很多東西的潛移默化其實難以論定,這造成的後果就是當我們『自以為』時,並不能代表最後的結果就比較理想,用訪談的結果很像是民主政治,有可能反映出時代的趨勢或民眾的想望,但也有可能是一群俗人在做最重要的決定一樣,是呈現一種現象,並沒有一對一的關係。

這就是我認為它有一部份的統計資料是無意義的原因,最大一部分的因素是因為我覺得可能是大眾的盲從和社會取向在影響,不見得是最佳選擇,另外就是我天生不喜歡靠一兩個人的經驗就認同某件事,仔細想想,他們不過是比你大個三五歲的世代,就算某些事我們還沒經歷過,所以只能參考他們的心路去思索,但他們真的了解這個世界需要什麼嗎?他們靠近我們的生活,更為了解我們遭遇的問題和需求,也能做出讓我們心有戚戚的回應,但是他們經歷的人生真的足夠做為我們的參考嗎?為什麼我會相信這群我素不認識的人?(要是書中的人都能讓人景仰且願意為此改變,那我去看人物傳記就好了不是嗎?)

說到底,我想最根本的就是學生自己的問題,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努力,但選課時還是會去打聽輕鬆的課,雖然知道該往哪些方向努力,但天生的惰性卻一再讓我們裹足不前,雖然總是想要做出不一樣的成績,但到最後往往只求低空飄過的資格,不缺乏目標,缺乏的是為了目標傾盡全力的動機。

長久以來的功利主義,不是要求衣食無虞的前提就是希望富貴比天的野心,所有應該要有的夢想,從來都是被放在第二位,一旦有人因為夢想而成功就將它視為奇珍異獸般捧在天上,但追求理想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可是我們將它異化成可遇不可求的際遇,我們面對成功人士通常只有幾種看法:一、他很聰明。二、他肯努力。三、他運氣很好。四、他執著他認真他永不放棄……

這樣的我們,哪有什麼非此不可的理由,去做那些讓我們嘔心瀝血卻能成長的事?哪有那麼深沉的渴望,去得到他人的認同和付出?我們永遠是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解讀他們的故事,我們是一群固定的觀眾,總是談論著舞台上的悲歡離合,
而不願意親自去演一齣熱情,我們的世界是冷的,我們只能看見卻不曾理解,我們笑著戲裡的人,卻不曾想過他們才算真正活著。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個隔閡,我並沒有從沼澤中被拉起,只覺眼中或許見到光明,身體卻不斷的陷落,那些理想那些層次都是離我太過遙遠的敘說,或許作者無法想見,若是一路人都存在著一樣的悲觀、無奈和空虛時,他們還會想救贖自己嗎?還是一切交給他們將遇上的人做決定?(因本書中提到教授和不同種族、信仰會帶來的影響,這是我寫這段的本意,並不是單純指『人』本身)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確是明朗的指引,我在其中確認了許多觀念,破除了許多迷思,找到許多和自己相同的想法,它讓我重新思考很多既有的觀感,也體認到其實學習,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嚴肅拘謹,我很難說它到底對我造成了哪些影響,甚至也提不出來它會有的問題,但我仍然覺得它矗立了一種健康而正面的形象,在我們面對晦暗不明的教育過程中,點起一盞希望的燭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