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陸生政策

109914029
兒英一甲 廖琦瑄
2011/1/3

陸生政策

是否開放陸生來台就讀?這個議題已被討論許久,如今已經是2011年,而且也開放陸生來台以及承認中國學歷。回顧2009年,當此項政策尚未實施前,吳清基表示:「陸生政策一定以台灣利益為優先,並且會維持三限六不的政策。」台灣的技職教育是領先中國的,中國只有專科沒有二技,如果有機會念台灣二技,將來陸生在畢業後得以到台商工廠就業,然而大學及研究所對陸生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教育部會做管制和評估,台灣既然招收外國學生,那麼應該也要以開放的心態接受陸生。

少子化和先前的改制大學政策,導致已有大學出現招生問題,並且預估到民國一百零五年,大一新生將縮減剩二十五萬,雖說改成小班教學可提升教學品質,但相對來說經費過高,政府鼓勵各大學應開源節流以及吸引更多外籍生。

行政院的「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已經創造出七萬個就業機會,期待未來大學生在畢業前一到兩年可到企業實習,並且以技術學院或科大率先做,會更好,以提高就職率。而就業力較弱的科系則須轉型,授課老師應了解職場、學生未來的出路在哪?要幫學生設想。

吳清基最後表示:「身為教育部長,並非政治人物,力求教育中立。我雖擔任過國民黨的文傳會主委、國民黨副秘書長,但對教育專業有堅持,擔任北市教育局長五年半根本不分藍綠,孩子的事是絕對沒有色彩的,我當教育部長是照顧全國的孩子和教師。」

各界對陸生政策的看法打從一開始就頗有歧見。不過有多少人是真的有認真去思考過此項政策的利弊?還是只是一味的追隨所謂的名嘴和政治人物的論述呢?

以一個大一新生的角度來看,畢竟在這個失業率頗高的情況下,已經「一位難求」,免不了會擔心開放之後,陸生是否會搶了自己未來的飯碗。不過台灣既然都開放給其他歐美國家等外籍學生來台進修,那陸生有何不可? 況且,未來少子化的情形只會加劇,更需要來自各地的優秀學生在台灣進修結束後,留在台灣本土就業,帶動台灣在世界經濟體系上的競爭力。然而如何在開放之於保全台灣本地學生得權益,教育部也確實實施三限六不的政策,所以我們並沒有想像中那般吃悶虧。

如何將從外地來的學生留在台灣就業?以及,如何增加台灣就業率?政府應當擬定更明確完整的政策來減輕大家的焦慮。除了技職上的「畢業前實習政策」之外,應當要想辦法改進「流浪博士生」的現象。否則,多半只有技術上(較具體)優秀的學生會選擇在台就業,而具高知識性(較抽象)的學生會因為工作難尋而往外跑。如此一來,會造成台灣產業發展不均的現象。若不盡快改善這個問題,未來的就業趨勢及性質只會越來越往一面倒。

陸生政策會引發廣大討論,其中政治因素佔了很大的部分。藍綠陣營各說各話,只要對自己有利,就會抓著一個點不放一直攻擊。這樣的舉動會模糊民眾的焦點,無法看清楚政策本身,更無法清楚思考政策的利弊優缺。政府以及人民會因此失去很多具有建設性的建議,更會怠慢了整個國家教育上甚至遠達經濟上的進步。教育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基礎,更要維持政治中立,如此一來才得以通心協力,擬出最適切、最有幫助的政策,帶動教育品質的進步進而帶起整個國家的繁榮與興盛。

出處:
記者黃以敬、林曉雲、胡清暉、陳怡靜 / 專訪
吳清基:中國學歷爭議 台灣利益優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28/today-education1.htm
2011/01/02 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