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快讀台灣歷史人物1

教育一甲 陳子薇 109901018

作者:李筱峰,莊天賜/著

出版社:玉山社


選擇書中提到的其中一位歷史人物,作為這篇個人學習報告的主題

˙充滿信心與希望的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
一、內容摘要
八田與一 (西元1886~1942),日本石川縣河北郡人。一九一○年,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受聘為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手的工務課勤務,妻子外代樹隨之來台。首先於一九一二年展開台灣島內的鄉間調查,勘查民俗風情與農業耕作的情況,其後向總督府提出官田溪埤圳計畫。

一九二○年,嘉南大圳的水利興建工程開始,首先建造烏山頭水庫,而後開鑿河渠,連結烏山頭與曾文溪濁水溪兩地水源,工程區域遍佈當時的台南州;並推行「三年輪作給水法」,讓灌溉面積達到最大。他把嘉南大圳區域內的土地分為幾個小區,每個小區域三年內輪流種水稻、甘蔗、雜穀。所以,可以讓最多的農民享受到灌溉水利的好處。並成立「嘉南大圳水利組合」負責管理水門和配水作業,即「嘉南農田水利會」的前身。

太平洋戰爭爆發,八田與一受徵調前往菲律賓設計水利相關工程。一九四五大戰結束前夕,他所搭大洋丸被美軍潛艦炸沉,命喪東中國海。;他悲痛的妻子,於丈夫設計的烏山頭水庫,投水自盡。

八田與一和他的妻子共同長眠於烏山頭水庫旁,永遠相守在嘉南這塊土地上。

二、觀後感

嘉南大圳完成後,嘉南人民為了感念八田與一的貢獻,眾人合力倡言下,烏山頭水庫的工程人員成立「八田之友會」,希望工程結束後,大家仍能保持聯繫。交友會成員及多位台灣人在徵得八田的同意後,共同出資請日本雕塑家製作了一個八田的銅像,以無臺座方式建立在烏山頭水庫大霸旁。

嘉南大圳水利組合被接管後,改名為「嘉南農田水利協會」,變成以台灣人為主的組織。當時台灣內部開始清除日本色彩。日本神社被拆除,所有日本人的銅像都被推倒。在這般氣氛裡,嘉南的農民乃決定暫時將八田與一的銅像藏起來,以躲避政治爭論,直到一九八一年,水利會才在政府未公開反對的情形下,將銅像放回原來的位置;現今烏山頭水庫內有一座八田墓園,八田與一的銅像後就是八田夫婦的日式墓塚。他做為「嘉南大圳之父」受到敬仰,與夫人外代樹靜靜地相守在烏山頭湖畔。在那裡,嘉南大圳的民眾每年於八田與一的忌日都會舉行追思式。從此以後,八田與一深深烙印在嘉南農民的心中,恆久不被抹滅。

前總統李登輝對八田與一的評價甚高,認為他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踐者。前總統陳水扁頒贈對八田與一的褒揚令,表彰他對台灣農業的貢獻。馬總統前往烏山頭水庫參加八田與一六十六周年逝世紀念日並在追思會上表示:「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的建設,各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八田與一先生個人對台灣的付出與友善,多數台灣人都肯定及懷念」「奉獻台灣一生的人,就是真正愛台灣的人」。馬總統就任前出席八田與一紀念會的感性發言,贏得日本各界及媒體正面評價,一拭過去反日情節的疑慮。證明八田與一雖過世多年,但崇高人格的精神在台日兩國人民心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本段為新聞資料整理)

其實在先前,八田與一的動人事跡鮮少有人聞!

回溯台日兩國斷交後的交流歷史阻逆中,我們必須承認兩國之間全繫於政經領導人物與日本老一輩具有共同文化歷史與共同語言背景推動經貿交流與半官方的友好關係。熟悉日本文化的特質不能一味尋求政經利益,唯有經由深厚情感私人交誼,才能真正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正因如此,藉由嘉南水利之父―八田與一偉人故事的產生,不但能宣揚台日祖先共同篳路藍縷的艱辛,更能提供政治、藝術、經濟、水利等各項領域之專業人士宣揚公義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