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甲 109818031蔣夢妮
本書主要是以一種談話性和人生小故事的書寫方式來告訴讀者,在社會價值觀念下所形成的標準並不一定是適用於每一個人,我們必須找到自我的定位,懂得思考社會中這些制度所帶來的思想凍結並且自我對話,以了解自我。
作者試著用「不乖」的角度提出:為什麼「認真」拚不過「迷戀」?失敗哪會比成功好?為什麼我們總是用「別人的腦袋」,而不是「自己的腦袋」想事情?
其實人都會喜歡「不乖」一下,但是有些人不懂得適時的收回來,而變壞。而有些人懂得利用他那種不乖的力量來創造一個屬於自我成長的空間,侯文詠就是如此。他辭掉在社會中眼紅的職業-醫生,開啟社會中較不看好的文學家路線,他這樣的不乖精神,並不是想與社會力量對抗,而是他找到自我實現的人生歷程。
「不乖」看似踰越社會規範的舉動,卻能碰出不同的火花,能開啟不一樣的空間,或許可以為自己的生活找到自我實現的理想。我相信在每個人的骨子裡都有一個不乖的豆苗,隨著社會的限制、無法被束縛的想法,它會漸漸的茁壯。而在我身體裡,那抗拒權威的動力一直存在,只要看到別人做出踰矩的行為心裡既是興奮又是竊喜,但是我缺少勇氣,不敢將這種真實的本性顯露出來,所以從小到大,很多出人意表的突發奇想,都被迫乖乖待在守好本份的現實囹圄中。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世界裡,常常拘泥於標準答案,因為考試的制度限制住了我們對答案的看法,認為任何事情都認為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可是這樣的標準是由誰來規定的呢?而答案又是從何得知?我們如果不去思考這其中所的弔詭之處,思想就會變的囚錮,所以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問問題,而不是給答案,若我們懂得把問題的答案拿掉,而純粹思考問題,答案就變得很多樣,而問題也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接續著不乖的主軸,作者提出「認真是拚不過迷戀」的觀點,在以前的時代,思想較封閉,認真是得到前途重要的過程,你現在學什麼以後就是朝那方向發展。但現今的改變,有創意的人可以是作家、廣告設計師、導演…等多項的選擇,我們不再侷限於眼前學的東西,反而是要開起更多創意的絲路。拿我系來說,文化產業系聽起來像是考察歷史古蹟之類的,但其實它是充滿創意和管理的多重面向的啟發。系上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都不是從事這方面,而是找到另一個定位,這並不是說文化產業不好發展,而是大家懂得尋找自己的定位,懂得抓住迷戀的事物,利用之前所學,將它發展至淋漓盡致的地步。認真,你會計算著之後得到的成效是否平等?而迷戀,你會不計代價的勇往直前,不會去計較付出更多的心血。但是,有些人將迷戀變為耽溺的現象,像是沉迷於線上遊戲、網路世界,變成阿宅的現象,無法將迷戀轉為開啟人生新的扉頁。那麼此種迷戀並不能相提並論。
作者在「成功哪有失敗好」,提出成功的遺憾是不知道錯過什麼,而失敗的遺憾卻只是錯過了成功,依這樣的比率來看,的確在失敗中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不是損失更多,反而是得到更多。但是我認為失敗和成功是相輔相成的,若世界上有一個人一生都很成功,在社會的價值觀中,會認為他是個成功的人,而我卻認為這並不是真正的成功,所謂的成功,應該是要經由不斷的失敗而錘鍊成的,並不是沒有失敗過的成功才是成功,因為未經失敗的成功是很脆弱、不堪一擊的。反之,若是一直失敗,沒有成功的支持,也是很難達到人生真正成功的地步。由此可知,失敗與成功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不乖的觀點中提到「想事情要用自己的腦袋壓」,我們可能會有疑惑,想事情當然是用自己腦袋阿,怎麼可能借別人腦袋。書中提到的迷思:「一旦信以為真越來越多,大家看到的都和自己一樣,就相信應該是真的,因此不再想了。」我們接受到的訊息大部分都是二手的,大部份時候都會不假思索,將流言視為信條,因此我們並沒有用到自己的腦袋,反而,這只是從大腦反射出來的信念。其實,在這樣一個真真假假的世界中,我們應該要具備凡事獨立思考的態度,在電視媒體的報導下,有許多事情是有待商榷的,並不是所有報導皆是正確的,就拿食品來說,許多食品標榜含有五穀雜糧,但經過檢驗報告證明市面上大多數標榜五穀的食品皆未達到宣稱的含量,這對我們消費者其實是很不公平的,消費者應該擁有「知」的權利,而不應該利用消費者的「無知」來賺取利潤。市面上充斥著各種誇大不實的廣告效果,像是十四天變白、三十天保證瘦之類的標語,聽起來都很吸引人,但是實際上卻未達到如此效果,所以我們應該要培養凡事追根究底、實事求是的態度。
在此書談到許多人生中應該學習到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不是學校一定學得到的能力,卻是身為一個人在這社會中所應該學習的。作者頑皮、詼諧的標語,打破了我們以往對社會的價值觀,也讓我重新思考這些既定的標準模式。與作者不斷的對話中,我得到了許多不同的思考方法,我不會再用標準答案的方式去為每個問題提出解答,而是不斷的想了解這些問題的來源,以及相關的問題,分析、解釋並提出批判。我相信在這樣的分析思考下所得出的學習能力,就是作者給讀者最好的回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