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策略與方法期末報告
109914004 蔡恩頎
報告總統:我可以有兩片肺葉嗎?
我說的第二片肺葉是「202兵工廠」留下的沼澤綠地,為在昆陽站和中研院附近,目前的居名很單純,分別是土地公、松鼠、白鷺鷥、台灣藍鵲、老鷹......這些原住民都不知道他們的家園要碰到滅域之災了……
原文:政府為開發「生物科技園區」(以下簡稱為生技園),不惜犧牲昆陽站和中研院附近的「202兵工廠」,這塊台北市最後一塊的沼澤綠地。開發生技園獲利最大的無非是大有勢力的研究團體、一心想跟進的企業團體和非常有錢的建商,而付上的代價即是台北市民的健康。雖然生技園看似會帶來大筆財富,但這筆財富也許會慢慢地漏掉,因為少了一大塊綠地,台北市民的健康遲早會出問題,而這筆錢剛好可以做市民醫療補助費。
我認同這樣的說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布倫特蘭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宣稱:人類的生存與福祉賴於能否提升永續發展為全球倫理。1988年,世界大氣變化會議中,布氏又呼籲建立一個世界的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並進的整體倫理。
將永續發展提升至全球倫理可以回溯到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人類環境會議。在這次會議發展中國家將經濟正義與工業國家的環境保護置於同等地位。自1972年以後社會正義的道德原則和環境責任已成為國際會議討論的焦點,這也是一股動力提升世界保育與發展的道德與倫理。
自1980年「世界自然保育方略」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以來,對永續發展的定義有不同的界說。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永續發展概念是「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但不損害後需求的能力」。這一概念強調永續發展的經濟屬性。1991年刊行問世的「關懷地球—一個永續生存的策略」中,認為永續發展的定義是:生存於不超越維生系統的負荷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這定義著重於永續發展的社會屬性。1991年國際生態學聯合會把永續發展定義為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這一概念側重於永續發展的環境屬性。
布倫特蘭認為永續發展是一個道德原理,也是一個倫理價值信念。發展與永續能否共存,有賴於倫理價值信念的改變。(引自楊冠政-永續發展的倫理“前言“)
原文:在台北,哪個活人不想找一片地……我倒勸中研院遠走高飛,離家百里,到竹科第區去求發展,土地取得比較沒有爭議,可以不必被環保人士指指點點,何等海闊天空。
我反對這樣的說法。難道台北以外的人民就不需要綠地嗎?也許台北以外的綠地比較多,但張女士不應該提議中研院往竹科地區發展。而中南部地區的環境品質並沒有較台北好,因為許多工廠都移往中南部開發。
摘要研究主要針對1993~2006年間,中彰投雲嘉南地區之環保署21個測站進行歷年污染物濃度資料統計分析,觀察各污染物之歷年變遷,並找出污染源與污染物觀測值之間的關析。經過統計後,臭氧與懸浮微粒為最主要污染物質,而其他污染物的趨勢並不一定。近五年來臭氧上升程度十分嚴重,最嚴重的測站為竹山測站;懸浮微粒則是許多地區有下降的趨勢,懸浮微粒污染最嚴重的地區為嘉義測站、後甲測站,上升的地區主要為嘉義縣最明顯。由於氣象條件的變化以長時間來觀察較為緩和,並不太可能造成污染在某時間後快速惡化嚴重;因此本研究找尋造成污染變遷之可能原因,對照污染年份與中南部重大建設之時間,並檢驗環保署測站之歷年風向風速分佈情況、觀察近年來風速風向之變化,最後透過逆軌跡來觀察造成測站事件日的污染來源。發現近年來的較嚴重污染測站,由於風速較小容易造成污染的氣象條件為:較弱的東北季風,導致這些地區污染物擴散不易;六月份夏季時的西風,將污染物吹向內陸,造成污染,其他月份主要由鄰近的北方都會區與電廠由北而南帶來的污染。分析年份與逆軌跡後發現,中部臭氧最主要的污染來排放源是來自於中台灣的污染源,台中火力發電廠、台中都會區、台北市、苗栗通霄電廠,而台南的安南與後甲則與六輕、嘉義市、台北市等較有關係。(引自王啟讚1993~2006台灣中部及雲嘉南地區空氣品質變遷與原因探討摘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