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一甲 109914025 簡薇珊
閱讀洪蘭教授的文章〈教育的省思〉,實為受益良多。我從這篇文章中汲取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思維,當然也因此激盪出自己的想法。
文章的核心便是談論教育,我將以洪蘭教授在文章中提及的三個觀點為基礎,闡述自己的看法。首先是「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的抉擇」,兩種教育理念有利有弊,如果能個別從兩者中挑選適當且有益的觀點,彼此融合與互補,不是更好嗎?文中洪蘭教授的母親,選擇在不知道新式教育的成效如何之前,仍然以傳統的教導方式對待孩子,但關於如何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難道只是教育者單方面的決定嗎?如果能從受教育者的角度看事情,發展出的結果是不是會更令人滿意呢?「因材施教」是非常理想的教育理論,為何要將既有且缺乏彈性的教育規範套用在不同個性的孩子身上呢?孩子渴望的是自由地在廣闊的世界裡學習與發展,而非身處於一個令人窒息的狹窄框架裡被迫學習。
另一個觀點是教導孩子若能遵循一個原則,就可以讓孩子展現出最佳的學習成果。這個原則即是-「因了解產生關懷,因關懷產生行動」文中提到某位教學者的說法,他說:「十四歲的小孩,肌力已經足以傷人,如果心智上不夠成熟、缺乏同理心的話,很可能做出令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必須在他青春期剛開始時,讓他的思想跟上,藉著這些不同人種受到不同待遇的書,教會他們『同理心』是什麼。」因此,孩子在什麼學習階段應該接觸什麼樣的知識,絕對不能單單以教導者的角度去決定,甚至是用固有的教學方針來決定孩子的學習界線!真正對孩子有助益的教育應該要是可以做彈性調整的,應該要是能因應時空變化的,應該要是以孩子的學習需求為基礎的。
真正良好的教育是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各式各樣的人、事、物,進而使他們對於身處的世界產生關懷,正因他們關注與在乎某個人或群體、某件事物,所以他們便願意展開行動,為他們所關懷的人、事、物付出心力。就像是文章中提及的例子, 『《梅崗城的故事》和《奴隸船》是描述美國南方黑人所受的不平等境遇。我的小孩看完了這個故事,一直問我:「黑人並沒有比較笨,為什麼會因為他的顏色就遭到歧視?」他們以前在學校裡叫黑人 Negro,但看完這些書後,就不再那麼叫了。《人鼠之間》拿過諾貝爾獎,主角是個智障的孩子。當時發生了喜憨兒烘焙屋被人潑餿水的事件,同學們看了書後,主動下山去幫忙喜憨兒清洗。』若適當的教育方式能帶給孩子如此影響深遠的改變,何樂而不為呢?
接著談論的觀點是「閱讀,是無可取代的」願意閱讀的人所接觸的世界,和鮮少甚至討厭閱讀的人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啊!有無數的知識是無法從現在流行的多媒體教學中得到的,然而閱讀可以使讀者學習作者的思考模式、表達理念,當你翱翔於浩瀚書海中,你會發現自己正在多元學習呢!文中的話語:『看書時是自己的想像力,電影是導演的想像力,別人的想像力會阻礙自己發揮想像力!聽演講,如果你不了解背景知識,聽完後,所得有限;閱讀卻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一再反覆。』這已清楚說明閱讀帶給我們的益處是許多學習方式都遠不可及的!
完善且適性的教育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