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905008 音一甲 周宇婕
台大在新公佈的全球大學排名裡面是九十四名。
而台灣進到五百大大學排名的分別是:台大(94)、清大(196)、成大(283)、陽明(290)、交大(327)、台科大(370)、中央(398)。
我不知道這樣的看法對不對,但似乎在台灣排名第一的台大和清大、和成大之間的差距都是一百多名,第二群以後的領先群才是大概都差幾十名左右。(不過我當年畢業的母校中央大學看起來實在不太爭氣呢)
我的想法很簡單,仔細看看世界幾所最頂尖的大學,哈佛和麻省理工、劍橋和牛津(雖然這兩所大學之間車程長達八小時),去這幾所學校的校園看看,跟他們的校友聊一聊,你就會大概知道競爭的重要性。
當你後面有一個競爭對手死咬著你不放的時候,你其實死也會想出辦法來跑得更快,更拼命,更有效率。
但是當你騎著自行車不停往前衝,在你同一個國度內的其他人都赤腳跑步的時候,你是不會知道你騎自行車最快可以有多高的速度,當然更別提你能不能激發出足夠的衝勁來超越前面的機車和汽車或是飛機。
現在台灣教育制度的問題很簡單,五年五百億的補貼,其實大多數都被台大給吃了。他分配的比例每年分別如下:
國立臺灣大學:共獲新台幣30億元補助
國立成功大學:共獲新台幣17億元補助
國立清華大學:共獲新台幣10億元補助
國立交通大學:共獲新台幣8億元補助
國立中央大學:共獲新台幣6億元補助
國立中山大學:共獲新台幣6億元補助
國立陽明大學:共獲新台幣5億元補助
也就是說台大吃掉了每年補助的30%以上。第二名的成功大學只有拿到他的二分之一左右,第三名的清華大學僅有拿到台大的三分之一。
所以,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這個意思就像我們之前舉的例子,這個五年五百億的政策只是把大部分的籌碼賭在排名第一的大學身上,讓他騎著腳踏車前進,而第一名以外的大學,就只能光著腳跑步。
用這樣的資源分配,你不用問教育專家了,去問個路邊的小童也都知道,拿三倍兩倍於別人預算的學校,表現當然會越來越強,而且根本就不用擔心後面的學校追上來,因為赤腳根本追不上腳踏車。
而且更別提在學術資源有限的台灣,有更多預算的學校還會挖角預算少的學校的教授和有辦法登上期刊的作者。
換句話說這些騎腳踏車的單位還會搶搶後面赤腳跑步選手的香蕉吃,讓他們肚子更餓,跑得更不好,這樣是整體提升和是部分提升?這樣跟教育界的大樂透有什麼兩樣?
你要問我的看法?我這種小人物的看法很簡單。
如果能夠培養出兩個足以威脅第二名的第三名,這兩個第三名就會彼此競爭越來越強,甚至終有一天超越第二名。
而如果你能夠培養出一個讓第一名芒刺在背的第二名,在他拼命追逐之下,就算超越不了第一名,也會讓第一名衝出比現在搶第二名香蕉吃更好的腳踏車速度和成績啊!
我的觀點:
首先,先來分析朱學恆的這篇文章。
一開始,他提出了大學的世界排名,從數字中看出端倪,並觀察頂尖學校為何頂尖,導出其中的原因在於競爭力「競爭力」,由此開始呼應標題,並由下文開始舉例解釋競爭力的重要。接著觀察台灣各校的補貼金額,從中發現台灣教育政策的意圖有如一場賭局,把籌碼幾乎壓在同一個地方。最後作者說明自己的想法(觀點),台灣的大學要越來越好,不是讓第一名自我感覺良好,活在自己志得意滿的世界,而是所有大學能夠有能力彼此競爭,如此第一名的成績絕對能突破現在的表現。
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發現作者並不會一開始就告訴你他想表達的是什麼,他會舉例、分析,最後說出他的論點時,讀者早已因為前面的鋪陳而被說服了。我認為作者想表達的是對於台灣高等教育政策的重心是否正確一事,與其花大筆經費,不如想辦法增加各校間的競爭力,才是讓台灣高等教育有顯著進步的方法。所以作者主張臺灣需要的是競爭。
對於需要的是競爭還是補貼?我認為補貼也是需要的,畢竟沒有資源哪來的進步?但在補貼之前,台灣各大學間得存在著強烈的競爭力才行。所以我是部份同意朱學恆的觀點的。台灣聰明人不少,為何哈佛的學生想著如何讓世界更美好,台灣的學生卻想著這堂課如何才能夠翹掉?
"當你後面有一個競爭對手死咬著你不放的時候,你其實死也會想出辦法來跑得更快,更拼命,更有效率。"因為哈佛的環境很競爭,你不多思考、多努力,在學校你無法生存;台灣呢?拼死拼活考高中、考大學,上了大學後,沒有排名、沒什麼壓力,整個人鬆懈掉了。
"但是當你騎著自行車不停往前衝,在你同一個國度內的其他人都赤腳跑步的時候,你是不會知道你騎自行車最快可以有多高的速度,當然更別提你能不能激發出足夠的衝勁來超越前面的機車和汽車或是飛機。"各個國中的第一名在國中時也許輕易就能成為每次段考的榜首,當他/她考進建中/北一女時,才發現身邊高手如雲,平時要是不多充實自己,是不可能跑在眾人前方的。最近聽的演講(曾志朗先生、洪震宇先生)都提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開闊自己的視野,擁有國際觀。台灣第一名的大學要有與全世界競爭的使命感,而不是安於現況,覺得自己是全台第一就夠了。唯有整個(或大部分)頂尖大學的學生都知道並了解別的國家的大學生是怎麼樣求學的, 並有那種「想要超越別人」的企圖心,這樣的大學才可能有競爭力啊!
"用這樣的資源分配,你不用問教育專家了,去問個路邊的小童也都知道,拿三倍兩倍於別人預算的學校,表現當然會越來越強,而且根本就不用擔心後面的學校追上來,因為赤腳根本追不上腳踏車。"一但有有足夠的資源,對於大學的成長是相當有幫助的。提升高等教育素質,應該是要整個台灣的大學一同進步,而不是只有一所大學能夠成長,還成長的相當緩慢。這樣子資源分配不均,又如何能期待台灣有越來越多更優秀的大學呢?有許多經費又如何?教授們、學生們真的有好好運用嗎?五年500億政策,是各大學「都」要有能夠有所成長的前提,而不是把錢分下去而已。
"如果能夠培養出兩個足以威脅第二名的第三名,這兩個第三名就會彼此競爭越來越強,甚至終有一天超越第二名。而如果你能夠培養出一個讓第一名芒刺在背的第二名,在他拼命追逐之下,就算超越不了第一名,也會讓第一名衝出比現在搶第二名香蕉吃更好的腳踏車速度和成績啊!"達爾文說的好:「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就是因為有競爭,生物的發展才會越來越好。關於大學的排名也是這麼回事吧!良性的競爭是好事,那會激勵雙方的成長,因為有競爭,才會渴望找出自己的不足,讓自己更加成長、茁壯;因為有競爭,才會有想要比別人更強的動力!
一但有了強大的競爭力,加上政府的補貼,我相信高等教育的前途一定會是一片光明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