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三 109718023 蔡采嬑
一則關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新研究結果的新聞,報導研究顯示:每秒走0.8公尺以上的人,會比同性別、同年紀當中,走得比較慢的人來得更長壽,而對於75歲以上的老年人尤其精準。
這篇文章在開頭表示,醫生能藉由老人的走路速度來計算預期壽命。內容提到對於研究人員史圖登斯基(Stephanie Studenski)博士訪談部分,表示的是一個人移動的強烈程度,能反映出他的健康與活力,並表示能從一個人沿著四公尺步道行走的速度,預測其十年之內的存活率,但其中並沒有明確說明,一個人的走路速度每秒少於0.8公尺,則只能再活多少年的計算方法,因此開頭表示能從走路速度「計算」壽命長短的部分,其實並沒有提供實際數據。且提出研究人員表示,走路速度是種生命徵象,對於預測壽命的理論其實是沒有助益的,因為這項證據只說明了從現在的走路速度能看出現在的健康狀況。由於文章中並沒有提出對於這個前提的決定性證據,所以此前提可能不是真的。
在文章中的研究,將走路速度每秒大於0.8公尺,與走路速度每秒小於0.8公尺的各年齡層人做比較。然而,就算以同性別、同年齡層的人來做比較,每一個人腿的長短還是不同,相對地步伐大小也不會相同,因此以每秒行走的距離,來判定兩個人的運動控制與協調性孰佳孰弱,進而預測健康或壽命,並不十分準確。且此結果是依據先前研究的分析,在此沒有說出研究的年份,不知道所謂先前九項研究的時效,以及主要的目的。而雖然檢視了三萬多人,樣本量可靠,但並沒有提出研究統計的數據,也沒有說明研究環境是否統一在室內或戶外、受測者等了多久、施測季節等完整細節,亦不確定受測者在檢視期間的心理狀況,會不會正好想上廁所,而走比較快想盡快結束,或是奔波一天疲累想睡,而走得較慢等情形。
當中不斷地引用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教授的話語,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性,只不過對於此篇文章引用這位博士的諸多論點,似乎跟文章想傳達的並不完全相同,此篇文章的論點似乎對於研究結果過於誇大。
且整個研究的結果,包括Stephanie Studensk博士表示的:「你的身體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走路速度,這就是你的速度,你的健康指標。」,推論原本屬於走路速度快的人,會比走路速度慢的人來得長壽,此一論點與現今社會所積極提倡的慢活運動,讓心靜下來,放慢腳步,以相對緩慢的速度過生活,互相違背。所以,此套測量壽命與健康狀況的方法,在當代的社會中,其實並不是完全地適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