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901028 教育一甲 鄧文旋
現代的學生多半不擅於口語表達,或是根本不回應別人的問題。文中舉例知名導演吳念真有一回在學校演講,一向能言善道的他不知如何面對眼前的沉默。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的學生竟都成了省話一哥?這是大家共同的疑問。我常想我們平常在上課時,老師總是會問我們有沒有問題,而台下的同學們總是面無表情,不知是真的沒問題還是其實是有問題卻不敢發問。我們在大部分的課堂上只是一味的吸收老師所講的,有時候很少有上台發表意見的機會,甚至在台下聽講的我們有時候稍微不留神沒有專注地聽,就會沒有花心思去思考課程內容,當然更不用說要提問了。問問題大家當下沒有反應之後,在網路上卻人人有意見,我很納悶的是為什麼當時不提問,現在又有一堆意見呢?
文章中又舉了另一個實例:幾年前,美國一所名校提供了八個獎學金的名額給台灣跟中國大陸的學生,結果面試過後,八個獎學金的名額都給了大陸的學生。結果主要的原因是大陸的學生上台各個侃侃而談,台灣的學生上台卻各個扭扭捏捏。兩相對照,台灣學生的自信不足,輸贏的關鍵就在口語表達能力。以我為例,我也很害怕上台報告,因為容易緊張的個性再加上有時候缺乏自信,上台就會扭扭捏捏、結結巴巴,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我認為口語表達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要把握每次上台的機會,在上台之前先在台下做好萬全的準備有助於增加自信心,在上台時便較不容易緊張。只要一站上台,就要相信整個舞台是屬於你的,即使說錯了也要保持鎮定。因為台下的觀眾不會希望看到台上的人驚慌失措的模樣,他們希望看到的是講者的自信、清楚且有條理的報告。這個道理雖然簡單,實際上要做到卻需要勇氣嘗試上台,從每次報告的過程中學習經驗,改善需要改進的部分,長期累積下來,必定有助於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另一項實例指出中國大陸從中小學開始就安排「口語交際課程」,來培養孩子口語表達溝通的能力,尤其在上海世博期間,政府更大力推廣這樣的課程。他們會在課堂上模擬演練各種「問路」、「問候」、「辯論」、「討論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演練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歐美國家的學生早已習慣討論、發問、上台報告,西方教育認為表達能力的訓練就是思想訓練,而我們的教育則著重於學生聽講,少有閱讀和討論。學生讀書主要是為了考試,我們通常較擅於紙筆的測驗,缺乏上台發表意見的訓練。我們透過口語表達自己意見的同時,也是在訓練自己的思考。思考是一連串重組想法的過程,也需要運用邏輯與推理的能力,經由整合之後再藉由口語表達。對上台經驗並不豐富的我來說,在報告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經過自己的思考,想清楚報告的架構、前因後果,才能夠有條理地表達。
洪蘭指出「人和」就是溝通的能力,講話不得體或說的時機不對都會得罪人。但他最近發現,台灣學生連最基本的講話都需要改進。他們上台報告時,說的句子不完整而且缺乏邏輯,讓人聽得很辛苦,這是我們的教育缺乏口語表達訓練的結果。教育主管機關應當正視這個問題,從上述中國大陸與歐美國家的例子來看,台灣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佳,「不敢說、不會說、說不好」是許多人對台灣學生的印象。為了要扭轉這個局勢,可採取的措施是在課堂中增加討論、發問、發表的機會,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或是增設口語表達的相關課程。像是文中提及台科大的口語表達課,許多人因受到外界刺激,發覺口語表達的重要而來上這門課,學生也表明自己因為修了這門課而變得比較有自信。
黑幼龍也認為,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就像在學游泳,不能只看教學指南或背標準答案,一定要讓學生實際去練習。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不能只是光說不練,我們必須累積上台的經驗並從中學習才會慢慢進步。缺乏全面性、有方法的口語表達訓練使得許多人無法發展出該有的溝通表達能力,我們的教育應鼓勵設置相關課程並有系統地實施。可在課程中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激發思考同時也訓練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不佳的責任不能全推給學生,因為即使到了大學,大部分的課程仍以學生聽講為主,考試也多為選擇、填充或簡答,較少思考的訓練。
口才訓練就是腦才訓練。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口語表達是不可或缺的競爭力之一,想在競爭當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提升自己的實力。我們身處在學歷貶值的時代,「口才」已經不等於只是「口才」,它代表了這個人在想什麼,他的思考、邏輯、表達能力,甚至EQ的能力。可以從口語表達中訓練多項能力,這樣的訓練不只是開一門說話課或舉辦幾場演講比賽就足夠,它需要的是台灣教育現場教與學的大改變。我們可以在課程中認真學習、思考,將知識吸收之後經由思考的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培養出主動思考、勇於分享、表達的能力,而自信是這一切成就的基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