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笨死說

語一甲-109902109-朱鳳慧

日前王建煊在宜蘭大學演說時提出了「笨死說」,在閱讀完他演說的新聞報導後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王院長強調他的言論是「出於善意」?
  既然是出於善意,那為什麼用詞這麼地犀利呢?「笨死了」這個詞句聽起來不像是應該從一個公眾人物或是政治人物在演講中從嘴理所吐出的句子,不只是太過口語的問題,還有貶低、語氣過重的問題,聽起來就像是指在大學期間跑去打工的學生們個個都是蠢蛋,蠢得不懂得利用自己的時間,蠢得都該去死一般,「笨死了」這三個字真的會造成心理極大的不舒服,那這樣王院長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為他口出的這三個字而對大眾道歉呢?
  事後有許多民間團體開記者會抨擊王院長,認為他失言,但他始終堅持他所說的「善意」,堅持他並沒有說錯,身為一位大家都在看的人物,是不是應該要有更多接納大眾意見的雅量?當民間有意見、有批評時應當將態度放軟接納看法,真的有錯就該坦承錯誤,過度的強調自己的「笨死說」是從善意出發來關心學生,呼籲大家不要雞蛋裡挑骨頭,這樣的「建言」真的令人不敢苟同。

二,用字過於激烈?
  王院長認為大學生不該「賤賣」黃金時間,如同上一點所提到的「笨死了」,這些字句總免不了讓聽到的人心裡有不舒服的疙瘩,院長很努力的想提醒莘莘學子們時間的重要性,殊不知他用的這些詞彙在學生心中會造成多大的反效果。「賤賣」這詞是想強調以很低賤的價值浪費掉了,但難道去打工這回事就是所謂「低賤的價值嗎」?打工固然會犧牲時間,但這回事就比較下賤、比較可恥嗎?恐怕這詞句用之過甚了。

三,是否過於以偏概全?
  「現在學生打工賤賣黃金時間成了風氣,看到別人花錢那麼痛快,當然會嚮往。」院長認為大學生們會去打工的原因是因為奢侈的生活習慣導致要去打工,為了90、100元的時薪來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以換取生活上的物質需求。的確是有這樣的人存在的,想要的東西就靠自己的雙手去賺,用自己打工賺來的錢去買名牌、享受大餐,但又有多少的人打工是出自不得已的?打工並不是兒戲,是一件需要努力、需要付出的事,非為了自己生活的必要,誰會想要去犧牲精神、犧牲勞力,或者是為了工作犧牲參與社團、學校活動以及和朋友相處的時間?王院長不該以一部份的現象來說明大學生們的打工現象,有些人不出來一個月賺那兩、三千塊替家裡減輕負擔,他們的生活要怎麼過下去?省吃節用的不吃不喝,書就會讀得比較好嗎?雖然說犧牲讀書的時間換取打工的薪資,的確是不那麼地符合成本效益,但這也是因為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是所有打工族都是為了揮霍才選擇浪費自己寶貴的大學時光。

  看了許多相關報導,不少媒體與學生們以「晉惠帝」來形容王建煊王院長,不知現在百姓們的艱辛。的確,不是每個人都能無憂無慮地念書的,打工除了幫家裡減輕負擔以外,最少能夠自己對自己負責、自理自己的生活支出,身上已經背負著助學貸款的孩子豈能對家裡飯來張口地賴在家只負責啃書就好?我本身也是有在打工的學生,所以對於王院長的這番話體會特別深,有失必有得,我失去了我一部份的時間,但同時我也吸收到了經驗,而我相信這失去的時間並不是一種「浪費」。院長說,累積經驗不必急於一時,但以後脫離了學校,社會上是一個多麼殘忍的環境,誰還會體諒你犯錯、沒有足夠的能力?有人批評七年級生是草莓族,因為過慣了優渥的生活,進入職場後沒有足夠的抗壓性,那以後的我們難道還要這樣傻傻地闖入職場嗎?打工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錯,重點在於該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才不會造成「浪費」這件事的產生,李密不都牛角掛書,王冕不也邊放牛邊學畫荷了嗎?院長的一席話也不免太過偏激,對學子們的心中造成極大的反彈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