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策略與方法期中報告
學號:109909026 姓名:吳詩婕 班級:體一甲
現今對於兒童的教育觀念和以前傳統的觀念已經大不相同了,以前的小孩只要不合父母或老師的心意想怎麼修理都可以,但現在是提倡愛的教育,小孩子打不得也罵不得,有些家長還因為老師打小孩這種習以為常的事要告上法院,可見時代變化,教育觀念也受到頗大的影響,也因為提倡愛的教育,導致學生犯錯老師不敢處罰,但是人性就是這樣,尤其是在青春期的時候,明知道是錯的事情就越是想去做。以前我也經歷過這段時期所以我很明白,大部分的學生都知道自己在做壞事,那為什麼還要一錯再錯呢?其實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沒辦法達到父母和老師對他的要求,覺得壓力很大,第二,他們總覺得很孤單,可能父母時常不在家,缺乏安全感。只有少部分的學生是故意去做這些事情,傷害別人他們覺得很快樂,不過這其實是很少發生的,但現在很多教育學者都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只會一味地抱怨學生太難教而否定他們,給他們更多負面的想法,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學生的問題擴大,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
人本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哲斯認為孩子為了獲得大人的積極關懷,往往必須符合大人的某些期待,這些被叫做「自我尊重」的條件,他們既是自我價值感的來源,也是引導生命成長的重要依據。這些條件的設定本身並無不可,尤其是對孩子來說,透過這些要求他們才能學會某些重要能力、發展某些社會適應行為。但是,當這些條件過多、過於單一,或者標準過高以至於很難實現時,孩子的自我概念將產生「我永遠不夠好」的扭曲。
對於現在教育面臨的問題,我發現在台灣成長的學生想法很制式化,因為從小很多事情就被限制住了,例如上課不要講話、說話要有禮貌、坐姿要端正、要聽大人說的話等,是非對錯分得清清楚楚,讓孩子原有的天真、活潑都不見了,就像是機器人一樣別人說什麼才去做什麼,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牛頓和愛因斯坦出生在台灣的話,那可能就會被歸類為有問題的小孩而埋沒了他們的才能。現在教育的制度是要老師教學生怎麼做,學生根本不會進步,只是像一般人在做報告複製貼上一樣,
如果今天讓學生自己去做,用自己的思考模式而不是老師的思考模式,或許台灣就不只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我覺得教育的前提是讓孩子在「喜歡自己」的感覺裡成長,要怎麼讓孩子喜歡自己呢?首先大人要適時去鼓勵他們並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存在是很有價值的。有個教職專家這麼說:「無條件的愛能攘人感受到存在的價值並願意向成長邁進。如果愛的前提是外貌美麗、整潔有序、斯文優雅,甚至是乖乖做好、行為舉止符合大人的期望,那麼這樣的愛是有條件而不真實的。」
自覺良好的孩子才願意學習自我克制,讓孩子擁有如其所是的自由,再給他們一些規範與引導,才有機會發展成熟的自我調整機制,這不只是需要大人以愛和鼓勵作為後盾,更需要以等待和守候伴隨同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