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甲 109901012 陳虹儀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日前接受入口網站之邀,與網友面對面會談,當被問到他的言論往往都在網路上造成熱烈討論時,他不改犀利的作風,直言「網友是不可理喻的」、「只有笨蛋才看PTT」、「成功的人不會上facebook」。
李家同這次接受網友的大哉問,討論的話題從近日最熱門的校園霸凌,到網路生態,再到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如何讀書、如何實踐夢想等,可說是相當的多元化。甚至,還有人覺得自己「內心空空的」,感覺人生越來越沒意義而向李教授求救。
當被問到發表言論卻常常遭人斷章取義,並大做文章該如何看待時,李家同相當犀利的表示他從來都不管這些「無聊的評論」,如果要批評他,就應該直接 寫信給他。直言「為什麼要重視網友的看法?網路評論絲毫不能代表民意,硬要去管這種事情的話不勝其煩。」還說自己「只管世界上大人物講的話」。
他甚至痛批「大概只有笨蛋會看PTT,聰明的人不會看這種東西」,並提出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在東亞運男子跆拳道比賽力抗裁判事件為例,錯的是該位韓國裁判,但網路上卻恨韓國人,還說要反韓,這在他眼中認為「網友是不可理喻的」!
針對當紅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李家同也有意見,他承認「這東西的確是蠻好玩的」,但認為,與其上臉書,不如去拿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學他每天看七份國外報紙,或看看BBC新聞,畢竟,要出人頭地不是靠臉書,而成功人士,例如教宗也是不會看臉書的。
原文網址: 李家同力戰網友群 直言:網友不可理喻、笨蛋才看PTT | 生活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1/06/327-2679701.htm#ixzz1AH1pMp00
我想從兩個角度切入,一個是從反對使用社群網站的人的想法,另一個則是社群網站的支持者,因為這兩者是有著幾乎接近相反的立場,藉著這樣的討論,才能讓自己知道孰對孰錯,並且學會如何在看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從多元的角度去了解。
1.李家同先生認為,花時間在社群網站上面是非常無味且不具任何意義,甚至可以說是浪費時間,有的人一用就在電腦前面待上幾個小時。
我必須承認是Facebook臉書的使用者之一,因為這個網站可以隨時追蹤親朋好友的訊息,在看到別人的最新動態之後可以立即回應他。另外,這個網站也提供了許多像是:心理測驗、小遊戲……等等的功能,讓網友願意多花時間及精力在這個網站上。
在剛開始使用的時候,對於那些新奇的功能總是會忍不住小試一下,但恐怖的是,光是在心理測驗上面我就可以毫不停歇的用了兩個小時,而原本預計要做的事情就延遲或是無法完成。甚至,明明沒有甚麼事情好流連忘返的,但是總會認不住再去多看兩眼,看看有沒有好朋友回應我,或是以前的同學他們過得怎麼樣,就是不願意在關閉視窗的地方按下滑鼠。根據以上的慘痛經驗,現在的我,對於Facebook臉書的抵抗力比較強了,雖然打開電腦之後還是會上網看看我的網站。
另一種反對社群網站說法是,簡短的動態訊息以及部落格文,使得現今的學生在提筆寫文章時變得毫無頭緒、錯字連篇,書寫能力變得很差,因為在網路上,寫下自己的想法時可以很直接、不用想措詞得不得體,但也因此而使學生國語文方面的運用不靈活,造成教育上的另一種危機。
2.近期發生很多的社會案件,像是在跨年夜時,有民眾拍到一位身高挺拔的男子欺負殘障人士,甚至毆打對方。而這個影片被放上網之後,最先找到該位男子的,不是我們的人民保母,而是在ptt上被稱為“鄉民”的網友,透過大家的合力找尋之下,早了警察一步確定案主是誰,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經過網友的地毯式搜索,沒想到辦事效率竟然高過警察,反而成為警察的資料庫。
我還聽過一個真實故事,就是一位要應徵大公司的男子,數次投遞履歷但是都沒有被錄取,原因是雖然他的成績以及經歷都不錯,但是在社群網站上有記錄顯示他數次乘坐大眾運輸工具時,沒有付錢直接下車,而這個紀錄被該公司知道之後,便決定不錄取這位男子。
另外一個溫馨的例子是,當網友知道有一位老伯伯,為了支付他生病的婆婆的醫藥費,還有兩人的生活費,於是到街頭賣車輪餅。這個故事被網友們貼出來之後,馬上就有人光顧老伯伯的攤子,有的人選擇以消費的方式幫忙,而有的人則是幫忙出力,希望能幫助老伯伯度過艱難的時光。
以上的案例都指出,其實社群網站並不是完全讓人無謂地浪費時間的地方,它其實也具有對社會貢獻的角色,許多被忽略的聲音都是透過社群網站不斷的轉貼,才能浮上檯面、被社會正視,或是讓人們知道要小心言行,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可能會透過社群網站被查詢到。
其實大部分的觀點都因因人而異而有不同的論點,透過分析這些想法之後可以讓我們更客觀的檢視、評論一件事情,而非盲目的從眾,如果大家都能學習怎麼樣以正確的方式看事情的話,相信可以少一些各式各樣的輿論,讓這個社會可以平靜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