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甲 109901007 吳宜臻
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讓我有很大的好奇心。「應對進退」,是我們所需具備的能力,許多人就是沒有這種能力,以至於在和別人相處時就無法很快速的融入或是在發生一些小狀況時就無法馬上很靈機的應變。對於劉墉,他所出版的書都是能讓人改變或是發人深省的,就像學會了應對進退後就能讓你成為更圓融的人。而我,在以前說話時總是不經大腦思考就說出來,常常就會讓場面變得尷尬,讓其他人不知道該如何接話;或是在任何狀況發生時,我就會開始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只能等著其他人的幫忙。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真的收穫良多,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動作裡卻可能隱藏著是否成功的關鍵,或是一句話中,句子的順序以及說話的語氣都會影響著之後對方的回應和事情的發展,就像書中有提及到在講電話時,光「喂」就可以知道對方此刻的心情。講對了話,可以讓事情進行的更順利,甚至還可以避免掉不必要的麻煩,但如果說錯了話,就有可能會有麻煩也許還會惹禍上身。關於送禮也有很大的學問,要在什麼時候送,要送什麼,都是必須要學習的地方。送太多會讓別人起疑心覺得有問題,都不送也會讓人覺得沒誠意,在送的多寡也必須拿捏。這些都在書中都有提及到,對我來說都是可以增加更多應變的能力。
不過,這本書卻充滿著矛盾的地方,像是他要讀者實話實說,不過後來又要讀者實話虛說。若應變能力沒有相當強的話,根本無法知道該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假如讀者沒有把書中內容搞懂,將A對話套用在B場景中,那麼就會出現很尷尬的畫面。或是在送禮方面,他說禮多人不怪,但是又說禮多被人怪。在一開始看書時,一定會被這兩個標題搞糊塗,萬一其中有讀者和上述情況一樣搞錯時機點,就一點成果也沒有,只會出現反效果而已。另外,我認為作者將人心想的過於險惡,每次的對話都一定要採取先發制人的攻勢,這樣才不會因此吃虧。雖然這樣做可以先保護自己,但是也直接失去一次更親近對方的機會。假如所有的人都採取這種方式和其他人相處,只會以自己的利益作為考量,能盡量不要多做事情為主,那麼我們所處的社會將會變得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再來,我覺得這本書會讓人開始偽裝自己,像是在一個對談中,先觀察其他人的對話不要有任何動作,等到正確的時機在插進他們的話題。也許是因為對於這個話題不太熟悉所以選擇暫時不插入,怕自己見識短淺一下子就被其他人發現,但是如果每次都是用這種模式交談,只把自己唯一或唯二的長處顯露出來,等到時間一久其他人就會知道你的長處就只有這些,你的短處也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暴露出來。這樣的話,只會讓那些一開始佩服你的人直接了解,甚至之後就會不再和你交談或是互動。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確吸收到很多的新知,讓我更加清楚應變的技巧,但是如果沒有將這本書看仔細或是誤解他的意思,反而會產生更壞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來解讀這本書,才能真正的了解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